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神经缺损是平时与战时最常见的创伤类型之一,常导致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是目前尚未解决的临床难题之一。自体神经移植是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金标准,主要优势是其修复效果明确,但供体来源有限、供区功能损害以及供体和受体神经尺寸和类型不匹配等原因限制了自体神经移植的应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神经缺损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目前已经有各种超微结构的神经支架被相继开发,并被尝试应用于神经缺损的治疗之中,但可惜的是其在体修复效果均不甚理想,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神经支架的内部结构与正常神经的超微结构相差较大。目前国际公认的最理想的神经支架应该具有与正常神经基底膜高度仿真的轴向微管样结构。鉴于此,本研究以壳聚糖为主要原料,通过前期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梯度冷淋技术,成功构建了高仿真神经支架,并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中,从形态学和功能学两方面将高仿真支架与自体神经移植进行对比,综合评估其修复效果。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高仿真壳聚糖支架材料的制备目的:构建在超微结构上与正常神经基底膜结构高度仿真的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方法:以壳聚糖为原料,应用改良的梯度冷淋技术制备高仿真神经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其内部结构。结果:本实验制备的壳聚糖神经支架在纵截面上为相互平行的微管样结构,微管相对均一,管径为54.26±12.1μm (范围:45 ~ 75μm);神经支架的横截面类似于蜂窝样结构。结论:利用前期开发的梯度冷淋技术制备的神经支架的超微结构高度仿真于正常神经的基底膜结构,有望成为神经缺损修复中自体神经的替代物。第二部分:高仿真壳聚糖支架的基本性能测定目的:对壳聚糖支架的性能进行优化和改进,并测定壳聚糖支架的相关特征和参数。方法:测定壳聚糖支架的孔隙率、表观密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京尼平(genipin)对壳聚糖支架进行交联,确定壳聚糖材料的交联度与交联时间以及交联剂浓度的关系,同时评价交联后壳聚糖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对比壳聚糖支架交联前后的降解性以及力学性能,以全面了解高仿真壳聚糖神经支架的基本性能。结果:壳聚糖神经支架的孔隙率为85.13±2.89%,表观密度为0.0623±0.0242mg/mm3;应用京尼平交联壳聚糖材料,材料的交联度随交联时间延长而增加,随交联剂浓度增大而增加。此外,壳聚糖支架经京尼平交联后,降解性以及力学强度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交联后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以满足在体修复神经缺损的要求。结论:壳聚糖支架经京尼平交联后,可以满足在体移植的要求。第三部分:壳聚糖支架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有效性评价目的:评价高仿真壳聚糖支架在体桥接大鼠15mm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以前期制备的高仿真神经支架修复大鼠15mm坐骨神经缺损,应用形态计量学、逆行示踪、神经电生理以及行为学检测评价该高仿真支架的修复效果。结果:本实验构建的壳聚糖支架具有轴向平行排列的微管样超微结构,该结构高度仿真于正常神经基底膜结构。在桥接大鼠15mm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中,该仿真支架可取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结论:高仿真壳聚糖神经支架在体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