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明代文学作品,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小说,毕竟四大文学名著有三部是诞生于明代,还有《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在文学史上非常值得称道的作品。明代的杂剧相比就较为逊色了,不及元杂剧的辉煌,更不及明代小说的风光,但明代杂剧依然有其自己的特色,有其值得称道之处。《盛明杂剧》是明代晚期成书的一部明杂剧选集,是研究明杂剧不可或缺且极具代表意义的重要文献。《盛明杂剧》在语言运用上也体现出了它的重要价值,《盛明杂剧》收录的多是南方作家,尤其是吴方言区作家的杂剧作品,根据现代吴方言区的语言状况来推断,无论语法上的儿缀,还是语音上的儿化音,都应该是数量极少的,但是《盛明杂剧》的作品中出现了较多的“X-儿”形式,并且可以论证其中大部分为儿缀,分布于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多种词类之后,并且已经具备了儿化音产生和存在的充分条件及必要条件。本文分三章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为绪论,笔者先从《盛明杂剧》这部作品的价值及其语言价值两方面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另外笔者还对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除了介绍作品的研究概况之外,主要是对“儿”的性质的研究概况的叙述。笔者首先梳理了学者们在使用“词缀”和“词尾”这两个术语的时候的不同界定,提出了本文写作过程中仅使用“词缀”这一术语,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进而提出了“词缀”的判定标准;其次,笔者探讨了关于儿化的语言性质的三种主要观点,即以赵元任先生和朱德熙先生等为代表的“词缀语素说”,以高名凯先生为代表的“两种语素说”以及以葛本仪先生、李立成先生为代表的“语音节律说”;最后,笔者叙述了儿音史的研究情况。第二章笔者首先对《盛明杂剧》中词根语素性质的“儿”以及词缀语素性质的“儿”进行了例析,其次对作品中儿缀与各词类组合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析了附加于各种词类之后的儿缀其小称词缀的特点。笔者还在这一章分析了《盛明杂剧》“X-儿”形式的-些比较固定的结构形式——名词+儿+名词、一+时间名词+儿、名词/动词+头/子+儿、动词重叠式+儿等。第三章笔者分析论证了《盛明杂剧》“X-儿”形式中“儿”的音值。笔者首先梳理出“儿,作为韵脚字的情况,虽然“儿”主要还是与“支思韵”和“齐微韵”的字进行押韵,但是‘儿”已经有和“车遮韵”的字押韵的情况。其次,笔者论证了儿化音存在的必要条件-—儿缀的使用量大,以及充分条件——使用密度高、如果独立成音节会破坏音节对称和音律,处于容易产生儿化的结构中,双词缀不符合语音经济原则,处于稳定结构中语音易弱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