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亚洲地区肝癌患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根据HBV DNA全基因组序列的差异大于8%可将HBV分为A、B、C、D、E、F、G和H共8个基因型。HBV基因型分布具有地域性和种族性差异,亚洲地区以B型和C型为主。根据HBV DNA全基因组序列的差异还可将B和C分为基因亚型B卜B5和基因亚型Cl-C5。研究证实亚洲地区HBV基因核心启动子(CP,corepromoter)区突变与肝癌发生的高风险密切相关。携带HBV的肝癌病人中CP区常见A17621、和G1764A突变。很多因素导致HBV携带者有较高的发生肝癌的风险,因此深入研究HBV基因型、亚型和CP区突变对了解HBV对肝癌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我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 DNA序列,分析了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80例,其中广西地区20例,上海、浙江、江苏(长三角地区)60例。PCR产物直接纯化测序。用NCBI在线的软件viral genotyping tool确定HBV的基因型,MEGA(Molee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version3.1)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和进行亚型分型及突变分析。
80例肝癌标本中,17例为B基因型(21.3%),57例为C基因型(71.3%),6例为B、C基因型混合感染(7.5%)。对17例B基因型和57例C基因型的亚型分型,其中B基因型的亚型全都为B2型,C基因型的亚型有Cl、C2和C5等三型,其中有12例为C1型(21.1%),44例为C2型(77.2%),1例为C5型(1.8%)。广西地区的C1亚型35%(7/20)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的C1亚型8.5%(5/60),而广西地区的C2亚型20%(4/20)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的C2亚型66.7%(40/60)。两地区的HBV基因亚型分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比较两地区的HBV序列还发现,广西地区B基因型CP区T1762/A1764呈现更高的突变性,有6例(100%)存在突变,而长三角地区只有2例(16.7%)。两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V亚型分布和基因型B的CP区T1762/A1764突变率有显著差异。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肝癌的家族聚集现象包括肝癌的高发家族屡见不鲜。被认为是肝癌最重要的相关病因之一的乙型肝炎病毒,也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家系调查表明,感染HBV的家系,可以呈现携带病毒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深入研究肝癌的家族聚集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家族聚集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一肝癌的高发家族进行了采样,研究了其HBV基因型和白细胞中的HBV整合情况,研究表明在家族成员中的白细胞中未发现HBV-DNA整合,HBV的基因亚型为B2犁。
放射免疫显像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肿瘤诊疗手段,可以识别特异的抗原来区分正常组织和癌组织。重组单克隆抗体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成为肿瘤的体内靶向的重要工具。Dickkopf homolog 1(DKK1)编码的蛋白属于dickkopf家族,是一种分泌性糖蛋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途径参与胚胎发育的过程<[22,23]>。本室前期工作<[24]>发现DKK1基因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表达上调。此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在多种人肿瘤细胞系(如SMMC-7721、A549和U251等)的培养上清中检测到DKK1的高表达。
我们首先建立荷人肝癌裸鼠模型<[25]>。<131>I标记鼠抗人DKK1单克隆抗体<[26],标记的抗DKK1抗体经尾静脉注入荷瘤裸鼠体内。对照组注射<131>I标记的正常小鼠免疫球蛋白IgGl。分别在注射后24h、48h、96h和120h行单光子放射断层扫描显像(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观察瘤体位置的放射性聚集情况。断颈处死裸鼠取脏器称湿重并计数,测定裸鼠的移植瘤和肝脏、肺、脾等重要器官单位重量的放射性比值(T/NT)。
我们发现在注射<131>I-抗DKK1抗体后120h,瘤体显像清晰,瘤体部位出现选择性放射性浓聚。移植瘤和各脏器的T/NT比值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瘤/肝比在96h和120h时高达3.15-2.90。在注射<131>I标记的正常鼠IgGl的对照组中,未出现放射性浓聚,而呈全身性分布。
研究表明<131>I-抗DKK1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和对肝癌组织的靶向定位作用,为抗DKK1抗体应用于肿瘤诊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