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城市环境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城市绿地建设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但没有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盲目种树也成为一个明显的事实,究竟何处该种树、该种多少树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
本论文选取广场绿地、校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以及自然林地五类绿地类型中的23个样地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这23个样地分别为山西路广场、鼓楼市民广场、汉中门市民广场、水西门广场、明故宫广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样地、东南大学2#样地、南京大学3#样地、南京师范大学4#样地、南京理工大学5#样地、南京林业大学6#样地、南京医科大学7#样地、南京农业大学8#样地、富丽山庄1#样地、梅花山庄2#样地、苏城北苑3#样地、汇贤居4#样地、总统府1#样地、莫愁湖公园2#样地、情侣园3#样地、清凉山公园4#样地、九华山公园5#样地、灵谷寺景区自然林地样地。运用植物群落生态学、园林美学等方法,对这些样地内的植物配置现状进行群落学特征分析和美学评价,群落学分析主要包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进一步对每个群落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从乔灌木的密度、数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从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功能类型绿地中每个样地的群落特征。从而最终对不同功能类型园林绿地中植物的应用频率、各类绿地的乔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各类绿地的乔灌木盖度、常绿与落叶树种的种类和数量等方面评价不同功能类型绿地群落配置的特点。园林美学评价主要从色彩、季节、观赏部位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再现在南京老城区不同功能类型绿地中植物配置现状的特征以及进一步提出优化的建议。
根据不同绿地类型的功能需求制定合理的乔灌密度,在广场绿地中,乔木密度在2-2.5株/100m<2>,灌木层盖度在12%-30%为宜;校园(教学区)绿地中,乔木密度在3.5-6株/100m<2>,灌木层盖度在25%-40%为宜;居住区绿地中,乔木密度在6-8株/100m<2>,灌木层盖度在20%-40%为宜;公园绿地中,乔木密度在6-9株/100m<2>,灌木层盖度在20%-30%为宜。
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在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中可选择的树种也应有各有侧重,在广场绿地中,由于强光照,树种选择上可偏向喜光树种;公园绿地中,可选择喜光耐荫的树种来满足人们游憩的需要;居住区和校园绿地树种选择可在两者之间。
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提高物种多样性,南京园林绿地的植物种类组成较原生植物群落少了很多,引进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多。可以适当考虑引进一些在自然植被中分布的乡土树种,既丰富了园林绿地植物种类,加强了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又能大大提高观赏性。植物配置兼顾生态习性与观赏价值,在满足其生态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植物自身的习性、色彩、造型等进行合理搭配,配置成各有风格的绿地,提高绿地的美学价值,利用季相演替、不同的花期或其他观赏部位创造园林时序景观,使城市绿地除了发挥生态效应外,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南京历届政府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城市各功能类型绿地建设时间长,群落相对稳定,基本能够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散步等需要。不同功能类型的绿地服务功能不同,植物配植应有所差别。目前建设部颁布的园林城市评审办法只对城市的绿地率和绿化率有硬性指标,建议对城市不同功能类型的绿地的乔灌木的种植密度、种类等数量值制定量化的指导性的建议,便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更科学,更规范,更便于验收检查,最终在能保证各自服务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绿地的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