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咬合重建治疗前后髁状突旋转角度与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活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将髁状突的旋转角度作为不同治疗方案选择标准的可行性,为临床咬合重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牙列缺损伴重度牙列磨耗(可伴有TMD)需咬合重建的病人1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人(组A和组B),组A进行过渡性修复后永久性修复,组B直接进行永久性修复。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画片测量治疗前后髁状突的旋转角度;测量每位患者治疗前后的CMI、静息状态和大力紧咬状态下TA和MM的肌电值变化。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髁状突旋转角度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以髁状突旋转3°作为分界点时,可将A、B两组分为A1(髁状突旋转≤3°)、A2和B1(髁状突旋转≤3°)、B2组,数据具有以下规律:1.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A1、A2、B1组治疗后CMI总体均数小于治疗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B2组CMI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静息状态下肌电值:A1、A2、B1组TA、MM肌电值总体均数均小于治疗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B2组TA、MM肌电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大力紧咬状态下肌电值:A1、A2、B1组TA、MM肌电值、B2组TA肌电值总体均数均大于治疗前的总体均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B2组MM嫉缰涤胫瘟魄跋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大力紧咬状态下肌电的不对称指数:A1、A2、B1组AsTA、AsMM、Astot总体均数均小于治疗前的总体均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B2组AsTA、AsMM、Astot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合理的咬合重建治疗能改善颞下颌关节的受力情况,缓解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症状,降低静息状态下咀嚼肌群的紧张度,提高大力咬合时咀嚼肌群肌肉的收缩能力和对称性,从而恢复患者正常的咀嚼功能。2.髁状突的旋转角度与咬合重建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存在相关性。3.当髁状突旋转超过3°时,建议永久性修复前先进行过渡性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