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明器是明器中缩微建筑模型艺术,建筑图像是建筑的再加工的绘画艺术,它们与社会生活“形似”,描摹了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建筑样式,表现了建筑物、建筑群体的关系以及建筑环境。对于这两种艺术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了解古代实体建筑,探究古代建筑技术,欣赏古代建筑之美。同时,经过对建筑明器和建筑图像的研究,还可以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状况进行更深入的探析。汉至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少文献中留下了这一时段辉煌的建筑成就的记载,然而现今除部分土石建筑(如长城、一些城址)外,并没有建筑实物可供研究。陕西、甘肃两地考古中却发现了大量的汉至北朝时期的建筑明器,在魏晋壁画墓及敦煌莫高窟等洞窟壁画中亦留存了这一时期大量的建筑图像,从而我们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首先对陕西、甘肃两地墓葬发掘的建筑明器考古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与整理。建筑明器两汉时最多,材质多以陶制,少量铜、木。西汉前期已经开始出现陶仓、陶井等明器,东汉之后更有屋、楼、院、台榭、坞壁等种类繁多的陶质建筑明器。其次,通过对洞窟、墓室中建筑图像的研究,试探究坞壁、塔、阙等单体建筑的类型和发展变化。坞壁在甘肃河西地区广泛存在,它兼具军事、生活两方面功能,反映了魏晋时期特殊的世族阶级的若干状况。塔是自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考古资料中发现的印度砖石塔发展到具有中国“重楼”、“阙楼”特点的木塔,可以看出西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河西魏晋壁画墓和敦煌壁画中有大量描绘的阙的形象。本文还涉及研究建筑核心部件斗拱、梁架结构的技艺特点。最后,通过当时的社会经济状态、阶级关系、中西文化交流这三方面入手,分析陕西、甘肃两地墓葬所体现的社会历史面貌。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全面搜集、整理汉至北朝时期陕甘地区的有关各类建筑的形象史料,从而可为学界提供一份较为全面的陕甘地区出土建筑明器及建筑图像资料,并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透过这些建筑明器及图像资料揭示和分析陕甘地区汉至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情景及中西文化交流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