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农业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物圈环式发展进程联系到一起,而有农都市建筑通过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从摇篮到摇篮”的闭合循环模式,改变了人类社会“从摇篮到坟墓”的资源和能源利用及消费模式。有农都市建筑既可为都市居民提供常年的食物供应、降低食物的运输能耗,又可充分利用雨水、中水、城市有机垃圾等废物进行再生利用,通过作物自身生理机制来净化都市空气、减小城市热岛效应,从而减缓都市环境问题的加剧趋势。本文基于三大基础理论,即都市农业、食物里程以及“从摇篮到摇篮”理论和仿生设计,对既有的都市农业理论和设计实践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和归纳都市建筑与农业的复合类型和规模,提出有农都市建筑这一具有农业属性的都市建筑形式,并对其作出概念解释。基于此对有农都市建筑在现代都市中的技术、市场及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展开了其核心设计理论和技术支持系统的论述。此外,本文试图探寻有农都市建筑特有的生态系统及其结构、代谢机制和性能等,并对其综合环境效益及其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四个设计案例分析了有农都市建筑系统的应用及前景展望。有农都市建筑强调建筑空间及建筑系统与自然环境、农业系统、城市系统之间的资源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内部关系。对建筑空间的微气候环境控制极为关键,其直接影响到人的舒适性及作物生长的品质。为了既能够实现附加的农业产出价值,又不影响基本的建筑空间使用功能和舒适的建筑物理环境,有农都市建筑必将依托于生态农业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并通过集成设计理论将三个技术系统化整合到建筑设计中。集成设计既降低了建筑系统和农业系统运行成本,又提高了系统有机循环的性能。经过集成整合的有农都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种植的作物、建筑使用者以及各种资源和能源构成了食物链体系;而有农都市建筑群落(有农化社区),则相当于是更高一级的生态系统,具有自给自足的内向型资源能源利用体系。对于都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有农都市建筑(群落)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既可优化都市的运行机能,促成有农都市的本地食物系统网络,又将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融入到了都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