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摩尼殿作为一座北宋皇佑年间遗构,它的始建很可能是为了迎接末法时代的来临;四百余年后斗转星移,经过明成化年间重新配置,“佛法”得以在这座末法之殿中“永住”。本文试图探索摩尼殿始建年代的特殊宗教意涵;明成化时期殿内新置图像的题材内容和配置内涵,特别是殿内檐墙佛传壁画的图像来源、佛典依据及其蕴涵的“传法”思想。本文主要运用图像学和图像志的方法分析图像构成与特点,注重对图像来源的分析,并将其与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相同地域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图像比较。同时,运用历史文献学的方法挖掘古代地方志、寺志、碑文和墨书题记中隐藏的关键资讯。 目前对于明代佛传故事画的研究,关注点多在佛教美术与世俗因素间相互关系的解读上,强调世俗性因素对该题材的影响,鲜少回归此类题材的本质,即佛传故事画产生和发展的最初且最终目的——保证佛法的传承。相较于其他一般明代寺院佛传故事画图像的“中国化”,摩尼殿檐墙壁画显然回归了“佛法”之本源。这是摩尼殿内檐墙壁画与其他明代佛传故事壁画的本质区别之所在。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简要叙述隆兴寺的地理位置与寺院配置,以及摩尼殿的建筑形制,分析“摩尼殿”一名的宗教内涵及此殿肇建之初的“末法”思想。第二章阐述明成化年间摩尼殿内重新配置的情况、对殿内的图像配置方式及其内涵进行尝试性讨论,并重点对檐墙壁画的内容进行了考订、辨识和解读,探索其主事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第三章针对个别图像的文本依据与来源做个案研究,分析壁画的图像来源,分析其蕴含的“法住”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