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心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心脏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冠心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在我国这种上升趋势也显得尤为突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OPCAB)因为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己经成为冠心病的主要临床治疗手段之一。阿司匹林(Acetylsalicylic acid, Aspirin, ASA)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抗血小板药物,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通过使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1, COX-1)永久性失活,不可逆地抑制TXA2的生成,从而阻止TXA2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口服阿司匹林是预防OPCAB术后的常规治疗,对于保持桥血管通畅,降低OPCAB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部分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出现不能产生对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抑制以及防止血栓事件发生的现象,即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己有研究证实部分术前对阿司匹林敏感患者,在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后其血小板功能不能被有效抑制。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还不明确,可能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旁路途径及遗传背景等有关。由于研究的人群、检测的方法及标准不同,报道的AR的发生率也不尽相同。本课题通过检测经OPCAB术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及以及尿液中11-脱氢血栓素B2(11-DH-TXB2)的含量,动态观察OPCAB后患者AR的发生情况,并结合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以便发现导致AR的有关因素,为今后临床上采用更为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打下基础。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中心的住院患者380人,其中,首次行OPCAB术的患者150人,未行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30人。OPCAB术组患者于手术前1天及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的第1、4、10天.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尿液中11-脱氢-栓烷B2(11-DH-TXB2)的含量,同时记录患者各项常规生化指标及手术情况。获取患者血液标本并于一周内提取DNA,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分析包括P2Y1(A1622G), TBXA2R (T924C), GPlBa (C1018T), P1 (A1/A2),的基因多态性:未行手术治疗组的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服用后的第1天.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服用后的第1、4、10天检测尿液中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的含量。根据各类数据特点.正态变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变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0名患者首次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时间219.6±52.6分钟,无死亡病例。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天存在AR者45例(30%),第4天仍有20例(13.3%)患者存在AR,第10天AR者减少为5例(3.3%);术前及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4、10天,AR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分别为(61.7+12.9)%、(49.8±22.4)%、(25.84±24.1)%、(16.5±16.1)%,AS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分别为(62.0±15.1)%、(10.44±4.9)%、(9.5±3.3)%、(9.1±3.5)%,其下降水平在服药4天后趋于稳定:术前及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4、10天及6个月,AR组患者尿11-DH-TXB2的含量分别为(81.3±10.7)ng/L、(72.7±12.3)ng/L、(52.4±15.9)ng/L、(30.9±15.2)ng/L,AS组患者尿11-DH-TXB2的含量分别为(83.9±9.9)ng/L(65.9±17.4)ng/L、(45.5±17.0) ng/L、(24.9±9.9) ng/L;230例未行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未出现AR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服用后的第1天整体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62.2±15.7)%、(7.8±2.8)%,服用阿司匹林后的第1、4、10天尿11-DH-TXB2的含量分别为(65.2±11.1) ng/L、(44.5±12.9)ng/L、(25.9±8.9) ng/L分析OPCAB术组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发现较大体重、TBXA2R (T924C) TT基因型是术后出现AR的危险因素。结论OPCAB术后早期,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受到抑制,部分患者出现AR,此现象为一过性的,药物剂量不足以及TBXA2R (T924C) TT基因型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