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衣是由共生真菌和光合共生物(藻类或/和蓝细菌)高度结合而成的共生复合体,对大气污染有高灵敏度,因此在监测环境变化方面比植物更为敏感,其种类的组成以及数量的变化常作为植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变化的指示。然而,自上世纪以来,由于工业污染以及森林砍伐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的菌物种类正经受着濒临灭绝的危险。因此,研究泰山地区的地衣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对泰山地区的自然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保护稀有和濒危的地衣物种提供资料。本论文对馆藏于聊城大学地衣标本馆(LCU)的1700余份采自山东泰山的标本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地理学及分子系统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形态-化学-地理相结合的地衣物种概念,本论文对泰山地衣标本进行了分类和鉴定,报道了泰山地衣共计18科31属55种,其中包括世界新种1个:泰山黑瘤衣(Buellia taishanensis);中国新记录种3个:楸子黑瘤衣(B.chujana)、孔围黑瘤衣(B.halonia)和石鳞石果衣(Endocarpon petrolepideum);山东新记录科1个:文字衣科(Graphiaceae);山东新记录种14个:黑白微孢衣(Acarospora cervina)、红褐黑瘤衣(Buellia badia)、枪石蕊(Cladonia coniocraea)、拟小杯石蕊(Cl.subconistea)、裂果双缘衣(Diploschistes actinostomus)、裂芽哑铃孢(Heterodermia isidiophora)、芽体哑铃孢(H.propagulifera)、碎茶渍(Lecanora argopholis)、合茶渍(L.symmicta)、淡蓝癞屑衣(Lepraria caesioalba)、睫毛黑蜈蚣衣(Phaeophyscia ciliata)、裂芽黑蜈蚣衣(Ph.exornatula)、斑面蜈蚣衣(Physcia aipolia)和挤褐边衣(Trapelia coarctata)。本论文通过分析泰山地区地衣在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基物上的分布情况,以及在综合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将泰山地衣物种划分了7个地理成分,总结出泰山地衣的区系特征。本研究依据综合特征对每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讨论,给出了分类鉴定检索表,此外,还提供了每种地衣的外部形态图片以及常见的孢子照片。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地衣生态系统多样性积累了资料,同时为地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了依据,也为中国地衣志的编写与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