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股票退市警示制度诞生于1998年,其目的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且退市风险警示的实施与撤销都以企业净利润作为判断标准,鉴于壳资源的稀缺性,面临退市风险的企业会产生强烈的盈余操纵动机,以避免退市处罚。盈余持续性对于盈余质量有重大影响,因此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这种低持续性的盈余的识别和分析,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正确认识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投资决策,有效保护自身权益。自非经常性损益概念及披露规范首次提出至今,共经历了5次修订,虽然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但仍然存在覆盖不全面、需要职业判断等瓶颈,这也为有盈余操纵动机的上市公司提供了操作空间。在上述背景下,非经常性损益便成为ST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剖析ST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经济结果,有助于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信息做出正确分析和判断,保护自身权益,同时有助于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和股票上市制度的完善。因此,本文选取在资本市场具有典型性的ST远洋作为研究案例,对其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动机、手段和相关经济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相关意义。介绍了国内外非经常性损益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和披露规范,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接下来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主要包括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的内在联系、盈余管理活动的发生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等。然后阐述了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其动机和手段。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公司的具体情况,利用ST远洋2010-2015年的财务数据结合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及行业背景,揭示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关键动机,通过研读其年报及其他公告,挖掘出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及具体方法,使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对ST远洋盈余管理活动当期及以后年度的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对其盈余管理活动产生的盈余的持续性进行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其在2013年进行了盈余管理活动,且虽然其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达到了脱帽的目的,但该非经常性损益不具有持续性,未对未来经营和发展能力带来积极影响,其面临的经营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善的结论。并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5点相关建议,包括对证券监管制度、股票上市制度、政府补助的规范和投资者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