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环境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对儿童的实际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攻击行为作为多年来有关社会学研究、生物学研究以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大家广泛关注。攻击行为的产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不能够很好地抑制住还容易引发暴力行为甚至引发犯罪,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疏离感作为人们日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种情绪,是在个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交往过程中感受到的一种与其自身设定的亲近值相偏离的感受,是个体缺乏关注、感受孤独的体验,是对于社会的不融入感,长期的强烈的疏离感体验,是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的,对其造成不良的影响。本次调查研究使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小学高学段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攻击行为以及疏离感三者情况及其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小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情况,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可行性的有效建议。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使用汤重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进行。攻击行为量表运用2017年由郝宣重新修订的《小学生攻击行为量表》。疏离感量表运用杨东等人的《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进行测量。调查研究选择300名学生进行,筛选有效被试278名学生。研究结果显示:1.小学高学段学生的父亲教养主要方式为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教养主要方式为情感温暖、理解。群体差异情况为:①小学高学段学生性别对其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父亲过度保护维度,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维度以及母亲惩罚、严厉维度上差异显著;在其他维度不存在差异。②小学高学段学生年级对其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惩罚、严厉维度,父亲拒绝、否认维度以及母亲惩罚、严厉维度差异显著;在其他维度不存在差异。③小学高学段学生单亲对其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拒绝、否认维度,父亲过度保护维度不存在差异,在其他维度差异显著。2.小学高学段学生的攻击行为不明显,与测量中值比较,处于较低水平。群体差异情况为:①小学高学段学生性别对其攻击行为仅在敌意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在其他维度以及总体攻击行为上,男生攻击行为表现较女生突出,差异显著。②小学高学段学生年级对其攻击行为在愤怒维度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提升其攻击行为表现越来越不突出;在其他维度以及总体攻击行为上不存在差异。③小学高学段学生单亲对其攻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小学高学段学生疏离感与测量中值比较,处于中等水平,并不十分严重。群体差异情况为:①小学高学段学生性别情况对其疏离感现状没有显著影响。②小学高学段学生年级、单亲情况对其疏离感现状具有显著影响。4.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学生攻击行为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其余维度呈现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学生疏离感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其余维度呈现正相关。小学高学段学生攻击行为与学生疏离感呈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疏离感对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引起部分中介效应。研究得出结论:1.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情感温暖、理解方式,是积极的教养方式,针对不同性别、年级、单亲情况的学生而言父母教养方式有所差异。基于此我们需要优化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学生成长。2.小学高学段学生的攻击行为不明显,与测量中值比较,处于较低水平,针对不同性别、年级、单亲情况的学生而言攻击行为有所差异。基于此,需要通过家校合作共同降低学生攻击水平。3.小学高学段学生疏离感与测量中值比较,处于中等水平,并不十分严重。学生的年级和单亲情况在学生疏离感上有所差异。基于此,我们要重点对家庭的温暖、理解教养方式进行促进,对学校的人际教育和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提升。4.父母教养方式、学生攻击行为以及疏离感情况存在相关性,并且疏离感对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引起部分中介效应。我们需要利用三者关系进行共同的优化完善,并重点针对疏离感情况进行优化降低以保证其他指标顺利发展。针对当前现状我们需要:优化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学生成长以及加强学校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