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泉州市洛江区规划为例,针对城市规划过程中建设的短视性与规划内容的弱控制性,运用生态足迹进行融合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为规划环评较早地介入规划编制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规划编制初期,确定规划的生态底限(0.3697hm~2/人),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状评价的结果提出耕地是洛江区城市发展的限制因子。通过查阅洛江区历年统计年鉴,运用自上而下法对1997~2007年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定量评价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并运用灰色理论对2008~2020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提出了缓解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2002年洛江区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379hm~2,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0.3108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6847hm~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耕地、建筑用地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如何保护耕地资源、限制开发土地的强度,是洛江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2.1997~2007年洛江区人均生态赤字量不断扩大,且呈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耕地赤字量快速增加。3.按照现有的发展模式,通过GM(1,1)模型预测,2020年洛江区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2.79108hm~2、0.36969hm~2、2.42139hm~2。这意味着洛江区未来人类活动强度将远远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洛江区城市规划必须严格控制用地指标和开发强度,将灰色系统模型预测的规划编制末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设为底限。4.洛江区生态足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决定了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在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控制人口规;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开发水电等无碳资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