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应用生物识别技术的刑法规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ttleC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识别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当中。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在出入境管理、刑侦调查、定位失踪人口、快捷支付、出入认证等社会治安、公共服务、商业应用等诸多领域中,都广泛采用了“生物识别”这一技术。该技术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工作、生活效率,但是隐形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在2019年,以“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发生为起始,人们逐渐意识到人脸信息属于个人信息、个人隐私,认识到了人脸信息的重要性。事实上,不仅是人脸信息,所有生物识别信息都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个人信息。相比其他传统的个人信息来说,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不可变更性,一般可以单独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如果生物识别信息被非法获取或者使用,可能会直接导致仿冒身份、用户授权被盗用等安全问题,将会给人们的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不能没有边界,刑法作为规制社会行为、保护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有必要对生物识别技术应用行为设立刑法边界。因此,为了保护公民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结合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探讨非法应用生物识别技术的刑法规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切入点,对非法应用生物识别技术的刑法规制进行研究,除前言和结语外,具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生物识别技术进行介绍,从概念、应用现状两个方面对生物识别技术进行概述,作为下文法律分析的铺垫。第二部分对非法应用生物识别技术的刑法规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基于犯罪二次违法性特征,该部分遵从非法应用生物识别技术违反相关前置法的一般违法性向刑事违法性递进的逻辑,先分析其具有违反《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可能性,再对其触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最后阐述对非法应用生物识别技术的行为进行刑法规制的必要性。生物识别信息是公民个人信息的一部分,被盗用后,不但可能对被识别人造成财产损失,还有可能使其身份被仿冒,出现其他更严重的风险。因此,有必要让刑法介入进来,对非法应用生物识别技术的行为进行规制。第三部分主要阐述目前我国刑法对生物识别技术应用行为规制的不足。因为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法,在考虑刑法问题时,也应对相关前置法有所涉及。因此,该部分还涉及到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整个法律体系规制的缺失,以及对生物识别信息保护不足的整理与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所述刑法规制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以实现刑法对非法应用生物识别技术行为的规制以及对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
其他文献
针对多种横向转运配送方式下的成品油配送方案优化问题,以配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了可同时表达多种配送方式的优化模型。设计了能够同时求解多种配送方式下的配送方案,且
“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于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9月覆盖全国中小学。“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较以往人教版教科书在文言文注释上有较大变化,注释排版形式从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在合龙施工阶段宜在锁定支撑前对合龙段左右两端施加顺桥向顶推力使墩顶预偏,防止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因素造成的各主墩向主桥跨中偏移的不利趋势,进而防止造
通过分析我国大众阅读现状,提出当前手机图书馆在信息传播中的主要价值在于引导大众读书,并促使公共图书馆承担起指导全民学习的社会责任。
教材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教材比较,可以突出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与不足,为教材修订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加深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几何课程在数学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是改革的关注点和争论点,在我国课程改革的四个领域中,图形与几何的改革争议较大。所以本论文以《课标(2011)》为指导,对人教版和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领域进行
调制电离层激发ELF/VLF电磁波为深海潜艇通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天线产生方式.本文介绍了国外电离层ELF/VLF电磁波激发理论的研究情况和实验结果,引进了HF电磁波加热电离层理论和物
以1997年玛尼地震为例,利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再现了玛尼地震的破裂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玛尼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力波随时间变化呈明显波动性且随距离衰减,沿断裂带衰减相对慢一些.其波动性是震源区不同相位应力波及一些反射波相互叠加造成的.震源区动应力强烈的波动性使破裂表现"愈合脉冲"特征.(2)玛尼地震与其后几年发生的中强余震关系密切.2001年3月5日在大震西南方向发生Ms6.4级地震、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