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入术后1年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brad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了解真实世界中接受PCI治疗患者PCI术后1年的预后以及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更清晰地识别PCI术后高危人群,以期进一步为改进药物治疗提供依据,为最终改善PCI术后患者的远期预后奠定良好的基础。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调查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成功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记录其入院时临床基本特征、PCI术前相关血化验指标包括(TC、TG、LDL-C、HDL-C、hsCRP、Cr、Urea、NT-proBNP)以及冠脉介入手术资料。按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回顾性电话随访,随访主要终点为PCI术后1年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再次血管重建),次要终点为出血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各单项终点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冠心病患者1365例中成功完成随访1233例,随访率为90.3%。男性893例(72.4%),女性340例(27.6%);年龄30-88岁,平均(62.6±10.7)岁。危险因素方面,以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和高脂血症病史为主,分别为68.9%、56.5%和50.1%。既往史以冠心病史最常见为32.2%。同时,基线的体重指数为(25.44±3.36) kg/m2。PCI术前血化验指标及术后CK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每例患者平均置入药物支架2(1-3)枚。冠脉病变中在不累计LM组:以3支病变最常见,占总数49.5%,其次为2支病变(27.2%)和1支病变(18.1%)。单支病变中又以LAD为主;累及LM例数占总数的5.2%。若将病变血管按血管类型分类,最常见为累及LAD,为91.6%; LCX和RCA比例相近,分别为70.8%和71.2%; LM为5.2%。随访结果:坚持口服DAPT治疗患者1208例(98.0%),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物患者1187例(96.3%),口服β受体阻滞剂患者812例(65.9%),口服ACEI/ARB药物患者754例(61.2%);PCI术后1年内MACCE累计发生65例(5.3%),其中全因死亡11例(0.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3例(0.2%)、非致死性卒中14例(1.1%)以及再次血管重建38例(3.1%)[包括PCI31例(2.5%)和7例CABG(0.6%)]。出血事件16例(1.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内再次血管重建发生的预测因素为高脂血症(OR:2.332;95%CI:1.020-5.333)和入院时尿素值(术前)(OR:2.347;95%CI:1.131-4.870);保护因素为初次血管重建(OR:0.347;95%CI:0.165-0.729); 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高龄(OR:1.35;95%CI:1.033-1.766)和入院时NT-proBNP值(术前)(OR:1.264;95%CI:1.022-1.563);保护因素为初次血管重建(OR:0.258;95%CI:0.114-0.584)。  结论:  高脂血症和入院时尿素值对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内再次血管重建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年龄和入院时NT-proBNP值对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内MACCE事件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初次血管重建的冠心病患者预后较有既往PCI史的患者更为良好。提示临床中应关注高危人群(包括高龄、NT-proBNP升高、及高脂血症患者),加强危险因素控制,着重改善心功能,加强二次甚至多次行PCI冠心病患者的术后二级预防管理。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我院拟行腰麻及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开腹阑尾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