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知识化与信息化、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性条件,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也已经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已经成为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历史时期,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为河南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指出引入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论到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中的最新发展趋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定义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概念,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评价指标体系及生态位适宜度评估模型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共为分八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文章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并确定了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是理论综述,主要包括创新理论的文献综述,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文献综述,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文献综述。其中重点指出,国内对区域创新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构建,理论应用两个阶段及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新视角。第三章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文章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生态学特征,即利用生态学理论及方法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可行性;给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由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构成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系统;研究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一般结构,并给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一般结构图;指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主要有创新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相关支撑机构(主要包括政府与中介组织)、创新环境(主要包括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激励机制),并指出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分析中将政府与中介组织归于创新环境;研究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时间性结构特征,指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基本上可以分为起步、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及三个阶段的特征;研究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结构特征,并给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图;研究指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第四章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研究,文章首先定义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为区域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最适资源位与现实资源位之间的贴近度,它具体描述了创新主体实施创新过程的环境需求与环境供给之间的适宜程度;然后在综合国内外相关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与现实性原则、系统整体性与开放性原则、可操作性与可比性原则,采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经济环境及技术环境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生态位适宜度评估模型来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进行测算分析。第五章是河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主体研究,主要包括河南省概况、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对河南省的意义及河南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然后是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大中型工业企业三个主要创新主体的创新投入、产出及环境与全国及中部六省做横向对比分析。第六章是实证研究,文章运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利用河南省2011年科技统计的数据,得出了河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水平为0.52,并得出了河南省17个地级市创新适宜度及提升空间的得分,最后对17个地级市的创新适宜度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七章是河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河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整体水平偏低;主要创新主体规模较小,创新意识落后;R&D投入不足;科技转化能力较弱;创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加大多元化R&D投入,提升区域创新支持力;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创新活力;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创新激励效果。第八章是研究结论及展望。总体上讲,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生态学引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研究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系统结构、基本功能及系统特征;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通过综合评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及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提升空间的研究,在理论上为评价和量化分析区域创新系统提供了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