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研究——基于盟友可信性的视角

来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伸核威慑由延伸威慑和核威慑两个概念结合而成。由于威慑关系中的行为体由两方增加为三方,同时又有核武器因素的影响,所以延伸核威慑展现了许多不同于一般威慑的特点。通过逻辑推论和历史经验考察发现,所有延伸核威慑中的威慑方和被保护方都是盟友关系。两者构成的同盟可以视为是一种“绝对同盟”。像所有威慑关系一样,延伸核威慑成功的关键在于可信性的达成。但延伸核威慑的成功必须同时实现“对手可信性”和“盟友可信性”。其中,盟友可信性是威慑方关注的焦点,也更加重要。由于同盟困境的影响和核武器的禁忌,盟友可信性的实现往往更为困难。在延伸核威慑背景下,威慑方传达可信性的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除了像中央威慑关系中直接向对手展示力量和决心外,威慑方还可以利用同盟框架和盟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和交流对可信性加以提升。
  美国从冷战时期开始就在东北亚地区实行了延伸核威慑政策。由于与日韩同盟关系的建立,特别是美国在东北亚的核武器前沿部署,使得美国在冷战初期就形成了对日韩事实上的核保护关系。但这一关系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走向明确和公开。在这一过程中日韩对可信性的担忧和呼吁起了很大作用。冷战时期美国的延伸核威慑实施也面临诸多挑战,从日本方面来看,主要是日本民众的反核情绪对美国构成了诸多掣肘;从韩国方面看,则受朝鲜的行为变化和美国战略调整影响更大。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东北亚的延伸核威慑政策得以延续,但安全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由于冷战后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和朝鲜核导能力提升,日本和韩国对美国延伸核威慑的需求不断上升,可信性也开始再度面临挑战。对于中国因素,日韩两国主要是出于对权力结构发生改变和未来战略竞争可能加剧的担心。而朝鲜威胁对于日韩来说则更为迫切和现实。日韩两国在威胁认知上展现了较大的差异性:日本将中国因素视为主要威胁,而韩国则更多的关注朝鲜,对中国因素并不敏感。综合来看,中国和朝鲜因素对美国在东北亚延伸核威慑的可信性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日韩由于安全忧虑增加而对美国延伸核威慑产生了更大的可信性需求,另一方面,日韩则担心,由于中国和朝鲜军事能力的增强,美国出于自保的目的可能会在冲突发生时抛弃自己。此外,美国核能力和核态势上的弱化趋势也引发了日韩对美国使用核武器能力和意愿的担心。
  为加强延伸核威慑的可信性,美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单方面的加强安全保证承诺,建立与盟友间的对话与沟通机制,增加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投入。其次是联合盟友提升威慑态势,包括制定共同的作战方案、增强联合演习针对性和频率以及加深军事合作等。再次,是提出了一整套的核力量大规模更新计划,提升威慑能力。最后,是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发挥拒止性威慑的作用,减轻盟友的“被抛弃”忧虑。
  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从根本上看是服务于美国的战略利益的,是为了确保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具体来说,通过延伸核威慑,美国试图在东北亚实现三点战略目标:一是要借助延伸核威慑的政治象征意义提升同盟整体关系的信度;二是以延伸核威慑换取盟友放弃发展自己独立的核武器;三是利用延伸核威慑配合对华对朝中央威慑的实施。但美国延伸核威慑政策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矛盾和困境,包括如何避免被盟友“牵连”、如何处理盟友间的矛盾、如何提升合作制度化水平和如何面对导弹防御系统的诸多缺陷等。
  从未来看,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很可能会得以延续甚至在某些条件会得到加强。因为东北亚乃至东亚地区仍在经历着权力格局的快速转换,中国的快速崛起和朝鲜半岛问题都不是短时间会消除的变量,日本韩国仍然有对核威慑的迫切需求,而美国也有继续提供延伸核威慑的强烈动机。但美国在延伸核威慑中真正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仍然较小,延伸核威慑仍将主要作为一种同盟关系的政治象征和维持手段而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诸多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亟待解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在国家整体的改革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原有的行政审批制度下,审批不规范、办事不透明,社会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备现实性和紧迫性。在借鉴欧美管制改革经验、引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2001年起正式启动,此后,国务院分十三批次削减、下放和调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农村地区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然而,相对贫困问题仍有待继续关注。2021年“乡村振兴”成为下一个政策着力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20字总方针,瞄准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当前强调经济包容性增长的理念相符。包容性增长实质上是希望经济发展的成果可以惠及所有群众,本质上在于实现充分均衡发展,强调在发展中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农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大大提升了金融资源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具体体现在小微企业以及一些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在金融市场中的议价能力和触及能力在金融包容性发展下得到了极大支持,从而享受到了更加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业壁垒,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摩擦与资源错配的问题,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与质量,促进了社会公正平等以及经济增长。  本文通过对金融排斥、资源错
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快速提升及“互联网+”概念的深入推广,越来越多的产业呈现出双边市场的经济结构。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出现和高速发展,不仅为传统的市场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我国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立平台企业的成本门槛不断降低,而竞争主体的大规模扩张也导致了平台间价格竞争趋于白热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迎合不同收入层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财富日益增加,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婚恋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夫妻对共同财产处理模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由于财产在婚姻家庭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关于婚内夫妻共同财产的矛盾争议渐渐显露出来。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婚内夫妻共同财产能否分割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很大分歧。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三)》)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是一项古老的制度,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排除外国法适用的“安全阀”。由于人们对公共秩序的理解不尽相同,产生了一些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上的理论争议,主要的理论学说有萨维尼的外国法适用限制例外说和孟西尼的外国法适用限制原则说。笔者分析公共秩序保留的内涵,并结合实践得出结论:公共秩序是国际公共秩序的范畴,同时也是私法上的范畴,包含着社会公共利益和善良的道德风俗,不包括纯粹的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等等。
学位
次区域介于国家和区域之间,是区域研究中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研究层次。本研究把欧盟内的次区域力量——维谢格拉德集团(V4)作为研究对象,从次区域合作的视角以历史演进和案例研究的方法考察V4与欧盟的互动环境、互动过程及互动成效,旨在探究次区域如何策略性地运用合作机制参与或影响区域合作与区域治理的进程。  V4由位于中东欧地区的四个欧盟中小国家组成,它们之间的合作以地缘关系为联系纽带,以议题合作为导向,以全
学位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国际机制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在同一个议题领域中时常出现多个国际机制共同参与治理的现象,由此形成了国际机制的重叠与互动,参与国际机制的成员国也开始尝试对这一现象进行有效管理,由此形成了机制复杂体,我们需要对这一新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  理解机制复杂体的关键集中于三个核心问题:国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机制之间如何互动、以及它们会对治理的有效性产生何种影响。国家通常可以采取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