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挪用公款罪是从贪污罪中独立出来的罪名,对挪用公款行为的定罪处罚至今已有二十年。挪用公款罪既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活动的廉洁性,也侵犯了单位对公款的使用权以及支配权。我国刑法将挪用公款罪规定在贪污贿赂罪一章,意在惩治挪用人擅自支配、使用公款这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近年来,挪用公款犯罪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案件数量也有逐步增长的趋势。刑法理论界以及司法实务工作者对本罪构成要件方面的相关问题也存在着广泛争议。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了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构成,其中将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作为本罪的构成要件规定下来。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法律适用也先后多次作出规定。伴随着司法解释的变更,法律工作者们对“归个人使用”的认识也是观点各异。因此梳理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明确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构成有利于正确认定本罪。刑法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应当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用刑法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本篇论文立足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这一要件,从挪用公款罪的犯罪现状,我国立法的相关规定以及挪用公款罪向贪污罪的转化等几个方面作出论述。在本文的第一章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挪用公款罪的犯罪现状,然后将我国刑法、立法解释以及司法解释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归纳。我国刑法将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予以规定,这在理论界以及实务界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立法解释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存在冲突之处,而挪用公款是否“归个人使用”又对划分罪与非罪、区分此罪与彼罪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理解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含义。与此同时,笔者还着重分析了立法规定以及相关解释的效力和适用原则。在本文的第二章,笔者对立法解释中规定的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三种具体情形进行了阐述,其中主要探讨了行为人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以及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单位间拆借公款的现象在实践中也不少见,对于这种行为如何定性,与挪用公款犯罪如何区分,笔者在论文的第二章中也逐一作出了说明。挪用公款罪主要惩治了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擅自支配公款,决定公款去向和用途的行为,也就是“以权谋私”、“借公营私”的渎职行为。因此,在本罪的犯罪构成上,笔者建议以“谋取个人利益”代替“归个人使用”作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挪用公款的行为人在挪出公款时,主观上对单位公款具有临时占有的目的,希望待公款用毕后将款项归还单位。而在使用公款的过程中,行为人临时占有公款的目的可能会发生变化,由临时占有转变为永久所有。根据法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当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以及该人客观行为的性质发生转化时,就应当按照贪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当然,这种转化的认定要在全面审核案件证据的基础上方能作出。在本文的第三章中,笔者通过引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判例对挪用行为与贪污行为在证据审查方面的问题(证据的采信以及取舍)做了简要的介绍。综上,我们应当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对行为人的行为性质作出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