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处喜马拉雅构造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上,受板块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质灾害灾种繁多。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呈现片状,根据其地理位置的不同划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三大灾害区。西南灾害区岩溶地貌发育广泛,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崎岖,土层较薄且分布不集中,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过度开发、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地石漠化;春季和夏季的暴雨使表层土自重增加,加剧了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给该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一定的人员伤亡。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石漠化的快速发展导致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发展速度、发生的次数和强度逐年加剧,已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岩溶区的中心位置,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震、水文地质特征和人类活动等多因素相互影响下,导致贵州省以滑坡灾害为主的地质灾害频发,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以贵州省为例,对该地区滑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灾情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首先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对贵州省滑坡灾害的致灾机理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研究区历年来滑坡资料和历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Arcview软件绘制成图。通过对滑坡灾害在不同时间尺度的趋势图,归纳贵州省滑坡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通过绘制各灾害点所在地理位置,归纳贵州省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从滑坡规模、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方面对已发生滑坡的灾情进行分析,归纳贵州省滑坡灾情的分布特征。从而对贵州省滑坡灾害的防治、矿产资源的开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规划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岩溶广布的地区进行滑坡灾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1940年-2005年的地质灾害各灾种发生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贵州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即各地质灾害所占的比例),滑坡约占总次数的55%,崩塌为22%,泥石流为9%,所以贵州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灾害为主。(2)通过65年间滑坡发生的年份、季节和月份等数据的统计,用Excel软件绘制滑坡的时间分布图,由图分析得出贵州省滑坡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贵州省滑坡灾害发生的年际变化趋势为前期较少,中期逐渐增加,后期显著增加。滑坡灾害的季节变化特征是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季和夏季,秋季较少,冬季最少。滑坡灾害的月变化特征是滑坡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为七月份,集中分布在6-8月份,而4-5月份、8-10月份为中度发生期,而1-3月份、11-12月份为滑坡的低发生期。(3)根据65年间滑坡灾害的经纬度绘制滑坡的空间分布位置,由此归纳出贵州省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2]。以行政区划统计共有6个,即安顺、毕节、六盘水、黔西南、铜仁、遵义。滑坡发生的分布点比较集中,次数最多的是铜仁地区,平均发生次数为4.06次/年;其次是黔西南州;安顺市发生总数最少,仅占总数的1.5%。(4)贵州省历年来滑坡灾害灾情的分析以滑坡发生的规模、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为评价指标。其中滑坡发生的规模以小型为主;通过历年来滑坡所致死亡人数(含失踪)的灾害等级比例显示以中小型为主,约为84%;同时直接经济损失的等级是以小型规模为主。(5)贵州省滑坡灾害致灾机理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阐述。自然因素从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地层岩性、地震、水文地质特征五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类活动主要从快速城市化进程、采矿活动、农业活动和地下水过度开采四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