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再利用中场所构建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建筑作为一种固化的人类文化,它们曾经与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的人们的生活相联系,蕴涵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而随着全球文化产业化速度的加快,历史建筑所蕴涵的丰富资源业已成为各国发展文化产业和民族经济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也逐渐在世界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我国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旧城改造规模的扩大,历史环境保护与发展问题日渐凸显出来。   为了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这种环境危机,本文从场所理论的角度,同时结合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研究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其基本目标和任务是帮助人们完整理解人与建筑环境问的复杂联系及其意义,认识到历史建筑的功能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保护历史景观、改善生活环境以及延续传统文化的目的。   本文通过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历史回顾和问题剖析,在研究场所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人在场所中的感知与体验,探讨了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以及建筑环境中场所的构建方法和手段。试图建立从场所特征分析、场所精神的确立到场所精神的标尺作用的运用模式,并提出历史建筑再利用中场所及场所精神延续、发展和再生的策略、原则。最后,给出了我国现阶段历史建筑再利用中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的地方。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理论和发展状况,考察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价值与其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了场所理论的概念及研究方法。提出了场所理论在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的运用模式及意义。   第二部分:首先通过分析自然环境中场所自然特征及人文特征的利用与塑造,以及人的感知与体验,研究了自然环境中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的塑造方式与手段。并将其应用到峨眉山白龙寺景区保护与更新中,在分析场所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自然环境中场所精神的营造及场所的利用与塑造。其次,分析了城市历史变迁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提出了以场所精神为标尺选择再利用的方法与手段。并将其应用到如皋东大街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中,分析了城市变迁中市井文化缺失的原因,给出了复兴市井文化的地方潜力与解决策略。   第三部分:提出了历史建筑再利用中场所构建的策略、原则与程序。论述了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场所现状调研、环境质量的把握、经济效益的带动作用以及公众参与及技术参与等。并将它运用到普陀山多宝塔的修复研究中,确立了延续宗教场所精神的修复目标,解决了修复原则的分歧。   最后,主要针对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三方面问题:相关法规制度;资金保障体系及专业学科建设提出了需要加强与完善的地方,并进一步给出了我国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发展趋势与思考。
其他文献
我国的妇幼保健院功能定位尚有误区,相关建设标准及规范严重滞后,整体医疗环境设施陈旧落后,越来越难以满足我国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求。本论文以医院分级系统为理
文章首先对城市规划馆展览馆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并总结了与沙盘展陈空间光环境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能耗、观众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假设:沙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国内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实践在城市形态方面缺乏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持,以城市形态作为设计依据的实践或研究更是稀缺。本文梳理了来自意大利
近几年中央连续出台了几个“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并在06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五个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关乎我国社会发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店建筑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其中,精品酒店在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现有的精品酒店大多为国际已有品牌在中国的拓展与移置。自创品牌相关
建筑设计中结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无论是让人惊叹的建筑造型,还是丰富的室内空间,很多建筑中结构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从整合结构与形式的角度出发,结构构型设计的研究则显得
随着我国建筑能耗的问题日益严峻以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村住宅能耗问题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江南水乡农村地区住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分析了该地区农村住宅
关帝庙是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关公信仰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的发展起来的。自宋代以来,关羽作为民族英雄而成为国家的崇拜对象,到了明清时期,关公信仰高涨到了顶点,关公由人一跃而成
近些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非常迅猛。世界城市的发展正经历着从向心聚集到离心发展的过程,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随着城市自身的近域推进和广域扩展,体现在
中国由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加上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生活方式都有不同,因此,各地区、各民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各不相同,以这些民居为基本单位组合起来的传统聚落也呈现出选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