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本身是一种随时间变化而有空间分布特性的社会实体,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口空间格局正是这两种属性的综合,能够深刻的反映出人口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人口空间分布和产业发展的动态均衡演化过程,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动是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有力证据,因此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可作为区域发展规划甚至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导向的重要参考。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伊朗是这一战略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国家。随着中伊两国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对这一热点国家的研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核问题、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关于人口空间格局的系统研究极少。因此,科学研判伊朗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进一步了解伊朗国内人口和经济形势,深入双边经贸合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作为中东区域的典型案例,也可丰富世界地理领域相关研究。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伊朗统计年鉴数据、世界城市人口网站数据以及地理空间数据云数据为资料来源,以伊朗31个省为基础研究单元,采用分级法从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几方面分析了伊朗人口空间格局现状特征;以1986年、1996年、2006年和2016年四个时间节点为研究断面,运用不均衡指数、人口重心法、偏移-分享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索伊朗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发展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伊朗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并结合演变规律对未来人口空间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判及提出优化建议。经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伊朗人口空间格局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人口数量空间分布极为不均,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位于中部偏北地区,中等人口规模的省份分布在西南部和东部,而伊斯法罕省周围的省份人口数量较少;二是人口密度空间差异极为显著,密度差距高达百倍,呈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格局;三是人口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但发展不均,呈现出“以大德黑兰地区为中心,向四周环状递减”的格局。(2)近30年间,伊朗人口分布不均衡性整体增强。伊朗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偏西北部的伊斯法罕省,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且以东西方向上的移动为主,人口分布整体向东演进。(3)按照偏移-分享分析法将伊朗划分为三个大区(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分析计算结果发现伊朗近30年来人口总量增长速度在减弱。西北地区人口增速远快于中部地区和东南地区,人口聚集能力极强。从全国来看,人口迁移以相邻的省份或城市的迁移流动为主。(4)伊朗31个省份的人口密度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密度高的省份相邻分布,低人口密度的省份也较为集中。从变化态势来看,伊朗相似人口密度聚集趋势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减弱。总体上看,伊朗人口空间演化呈现出明显的沿高纬平原及沿湿润山地化。落入低-低聚集区的省份大致呈菱形分布在西南角。落入高-高聚集区的省份纵向分布在德黑兰和库姆及马赞达兰省一线的西侧,横向分布在里海沿岸东西两端。两类变迁区域主体分别在伊斯法罕省的南北两侧。(5)伊朗不同省份和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的主导因素不同,大德黑兰地区受经济和产业发展影响较大,伊朗东南部的省份受社会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而呼罗珊、伊斯法罕及法尔斯等发展较快的省份则受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影响。水资源条件对水资源较丰或极度短缺的省份影响显著,而近年来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对波斯湾沿岸省份的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影响较大。伊朗人口空间演变的核心驱动要素包括:水资源分布与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6)针对伊朗人口空间格局的现有形势,初步预判未来较长时间内,伊朗人口空间格局在保持经济导向性的基础上,会不断涌现出新的人口区域增长极,人口再分布持续向东演进,相邻城市和地区人口流动不断加强。伊朗人口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或可从人口疏解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同发展以及建立相关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