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两个实验进行论述:
实验一、对人工繁育的1-43日龄的鲻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研究其卵黄囊期仔鱼营养来源,并根据卵黄囊和油球的有无,鳍和鳞片的变化,将鲻鱼(Mugil cephalus)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育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在水温19.94±1.03℃,盐度30,pH8.10-8.15的条件下,将孵化后1d至10d鱼苗划分为前期仔鱼,孵化后11d至26d鱼苗划分为后期仔鱼,孵化后27d至38d鱼苗划分为稚鱼期,孵化后39d鱼苗进入幼鱼期。同时,研究了鲻鱼胚后发育的生长特点。此外,探讨了鲻鱼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危险期,以及生长发育与生活习性之间的联系。
对鲻鱼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和鳍条的形成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在水温19.8-20.5℃,盐度30,pH8.10-8.15的条件下,鲻鱼色素发育需要依次经过6个阶段,平均长度为3.0607mm的1d仔鱼就已经具色素细胞,此后,在4d,10d,15d和23d分别形成色素过渡,鱼体表面色素随着仔鱼的发育进一步变化,至30d色素发育完全,平均全长为11.3652mm。各鳍需要经过10个阶段发育完全,从平均长度为3.0607mm的1d仔鱼开始发育,到孵化后38d发育完全,全长为15.47mm。3d仔鱼便可观察到胸鳍芽,19d,尾鳍开始发育,第一背鳍和臀鳍开始发,臀鳍发育速度稍快于第二背鳍。21d,腹鳍芽出现,26d,第一背鳍开始隆起,至38d,鳍条发育完全。研究表明,体色的形成和鳍的分化,与鱼苗的早期发育阶段、运动、摄食和上活习性均有很大联系。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鲻鱼15d,23d,36d.40d的仔、稚鱼鳃的结构进行观察,并计算其呼吸面积,研究鲻鱼体重、体长与呼吸面积的关系。
结果表明:随着日龄增长,仔鱼的鳃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鳃丝总数与体重呈对数关系(N:15.775lnW+143.66,R2=0.9516)与体长呈幂指数关系(N=71.955L0.713,R2=0.9961),单位长度鳃小片数/体重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N/W=160.86W-0.8075,R2=9867),另外,单个鳃小片面积与总呼吸面积与体重呈线性火系(a=0.0091W+0.0003,R2=0.943.A=256.18W-0.517,R2=0.9511.).
实验二、本实验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胚胎至卵黄囊期仔鱼形态发育的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发育特征。
结果表明:
(1)七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27.77±1.05℃,盐度32条件下,胚胎发育从胚体形成至孵出仔鱼历时约22h10min,条石鲷受精卵经17hllmin孵出仔鱼;
(2)七带石斑鱼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d,条石鲷仔鱼在孵化后2d消失,孵化后第3d油球消失。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育被吸收,吸收速度为先快后慢。
(3)两种海水鱼初孵仔鱼在孵化后24h左右的时间第一次达到最大生长,之后速度有所减缓.
(4)仔鱼的营养可概括为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一外源性营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