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遗址公园展示设计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y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有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文化自信心。因此国家规划建设了一批遗址文化公园,遗址公园建设后出现对历史遗址展示不足或错误等问题。其中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园实验点的遗址文化展示反映褒贬不一,本文以著名的西安昆明池遗址区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遗址公园的理论及案例进行总结,然后对昆明池遗址区域的现状及历史遗址价值进行评析,最后对昆明池遗址区域遗址文化进行实例展示。本研究的目的为西安昆明池遗址公园后续建设提供展示理论指导,同时为同类型的遗址公园展示提供参考理论,从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特色,提升民族自信心。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对象,梳理国内外研究情况,理出研究的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对遗址、城市公园、遗址公园等概念进行辨析;梳理出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分类及内容;结合遗址保护、公园特性、政策背景及社会需求等因素,提炼出遗址公园的展示理论及原则;梳理出国内外遗址公园的展示方式。第三章,围绕昆明池遗址区域现状及考古情况进行展开,梳理并提炼出昆明池遗址区域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历史信息。第四章,以遗址评价体系评价昆明池遗址区域历史资源价值,并对区域资源价值进行概述。第五章,以昆明池遗址区域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展示的关键点;然后,提出展示的策略;最后,以昆明池遗址区域的展示设计进行诠释。昆明池遗址区域的展示设计,从宏观空间展示、中观空间展示、微观空间展示进行诠释。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主体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属乡村生产性建筑的一类。笔者聚焦于安徽省无为县乡村地区,基于大量实地调研、走访,记录当地乡村生产建筑独特性,并通过研究当地气候、地质地貌、家禽习性、生产流程、经济现状、政策趋势等因素,深度剖析乡村生产建筑与生产工艺、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基于产业发展的营建策略,并从建筑学视角提出基于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设计策略。本文主体分为基础资料收集、发展研究、生产工艺研究、设
钒钛磁铁矿是一种多金属元素的复合矿石,现阶段主要利用高炉法处理钒钛磁铁矿。陕西洋县地区经过多年勘察,发现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其钒钛磁铁矿属于中低钛型钒钛磁铁矿。由于钒钛磁铁矿具有比普通铁矿石高的TiO2含量的成分特点,高炉冶炼时会产生如炉渣泡沫化,炉缸沉积物等问题。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含钛高炉渣泡沫化和炉缸沉积物研究进行分析了解后,基于高炉冶炼工艺,模拟洋县钒钛磁铁矿冶炼还原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作息时间颠倒,睡眠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饮食不规律,依靠外卖和方便食品过度,再加上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状况对居民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在光华博斯特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中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两大疾病,严重影响国民的健康寿命,近十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患病人数增加了接近一倍,平均每1
在日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建筑作为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特质正逐步丧失,建筑的符号化和图像化现象也使得建筑学陷入争奇斗艳的形式误区。随着对文化自信的倡导和文化认同感的寻找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对建筑本体的回归以及对场所性地域性的当代回应,经过几代建筑师对乡土建筑等的探索,传统建筑的本土性已逐步脱离表面化形式化的转译,而建构作为对建筑逻辑整体的思考可以作为抵抗“图像化”特征的有效手段被加以重视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反映土壤结构稳定性、肥力和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润湿性反映了物质在固液气界面的相互关系,表征了一种液体在一种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或倾向性;水分对土壤颗粒的润湿,是土壤水分关系和水分运动的核心机制。本文以结构性良好的土和褐土、以及结构性较差的黄绵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能水分特征法和毛管上升法分别测定其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润湿性,以期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机制有进一
铁路是城市对外与对内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铁路客运建筑对于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也深刻塑造着周边区域的空间形态和交通组织。此外,铁路客运建筑也是人们认识和体验城市形象及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铁路客运建筑由单纯的火车停靠点,向各种交通方式相互汇聚、各种功能复合交织的铁路客运综合体转变。城市内部所有的大众交通方式都在此与铁路进行转换,涉及到大量不同交通方式的换
在高校建设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的背景下,针对老校区中的旧建筑及其环境的再利用成为建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建成至今已有六十余年,保留有建校前留存的营房以及其他旧建筑。然而,整体校园面临空间布局单一、场所记忆流失等问题,需要进行适度的改扩建以满足使用需求。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研究、相关案例分析与太平园校区现状调研为基础,提出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案,
气候变化问题以及能源短缺问题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全球的温度升高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1.5℃之内。实施有效的建筑节能减排策略是应对该挑战的重要措施,被动式节能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中小学建筑的快速发展,建筑面积逐年提高,教学建筑能耗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中小学建筑的使用特点,来实现中小学教学楼的被动式节能设计尤为重要。针对被动式节能技术所造成的物化阶段能
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扩张,城市新区正在飞速发展。城市新区的建设先行的是大量的城市中小学校的建设。同时,信息化的时代引领全球的教育思想不断地转变,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的转变,为了让教育建筑空间契合不断深化的素质教育改革,目前,中小学教育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空间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普通且单一的教学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教学需要。功能多样和灵活适用的学习场所正在不断地在城市中小学校中改
在当代科研水平及高等教育水平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于科研研究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需要高校科研建筑设计也随新的科研需求做出不断改变,高等教育水平和综合科研能力已经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新时代下的高校科研建筑也需要拥有自己有针对性地发展方式。雄安新区作为一座完全意义上的新概念示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高校科研建筑这一类型进行探索,因此本文选取雄安设计竞赛中的B-02地块的“高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