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亥尼司》是一部彝译汉文典籍文献,现存两个译本,原件均由民间私人收藏:一本在泸西县大平地村,由王绍先后代收藏,由于该书有黄秉立的印章,现将其简称为“黄氏本”;另一本在弥勒县大塘村,由李文忠后代收藏,无印章,现将其简称为“李氏本”。前者的复印本藏于石林县档案馆和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研究所(未对其进行相应的编号);后者的复印本藏于石林县档案馆(未对其进行相应的编号)。其内容可分为律历篇和民俗篇,其中,律历篇是对公元1864年—公元1923年一个甲子中每一年大月小月的推算、闰月的推算、每一个节气的推算和每月晦、朔日的推算;民俗篇是对生辰属相、合婚择吉、婚喜、丧葬、建房、出远门、吉凶等日子的推算和部分民俗事项的解释。在两存世本中,“黄氏本”保存相对完好,律历篇和民俗篇皆保存;“李氏本”则只保存了律历篇。至今尚未有学者对《尼亥尼司》进行解读和研究,也尚未发现相对应的汉文底本,但可以确定其中“律历篇”的内容与王焕春等编的《公农回傣彝藏佛历和儒略日对照表》(622—2050年)中的公元1864—1923年间的内容相对应。通过释读,“黄氏本”的译书者是黄秉立,译书时间是1919年;“李氏本”的译书者尚未能确定,但可确定译书时间是1867年。本文以“黄氏本”为底本,以“李氏本”为辅,进行对校,预期拼配出相对完整的文本(需指出的是,正文释读中的前7句“李氏本”无)。同时参考王焕春等编的《公农回傣彝藏佛历和儒略日对照表》(622—2050年),在行文注解时简称为“对照表”,进行他校。根据存世资料,本课题仅对《尼亥尼司》的序言和“律历篇”进行释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文中专有名词的翻译进行梳理,特别是对音译词汉彝音的变化作简要的分析。本研究采用法国早期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和中国传统校勘学的方法,对存世的两个文本进行对校及术语翻译特点分析。在文献释读的方法上,采用的是“四行对译法”,“四行”即彝文录文、国际音标、对译、意译。具体步骤是:第一行彝文录文,第二行国际音标,第三行汉文对译,第四行汉文意译,最后在文后注释。本论文希望通过对《尼亥尼司》的释读,为彝文文献学提供一份新资料,为彝汉文化交流的史实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