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脑脓肿的感染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探讨分析脑脓肿的典型性和不典型性,对治疗干预时机的把握以及不同治疗方式对住院时间、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工作在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浙二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脑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对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部位、临床特征、脑脊液、影像学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统计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住院时间、预后的影响,根据自定的典型性分组纳入标准,分为典型组与不典型组,统计分析典型性与否对治疗干预时机及住院时间、预后等影响。结果70例患者中,男48例,女22例,男性多于女性。隐源性脑脓肿26例,其次是颅脑外伤及神经外科术后16例,耳源性16例,血源性10例,免疫功能低下2例。脓肿位置:耳源性脑脓肿均位于同侧颞叶和小脑半球,颅脑外伤及神经外科术后均位于术区及毗邻位置。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48例(68.57%),发热38例(54.29%),恶性呕吐24例(34.29%),局灶性症状22例(31.43%),意识障碍20例(28.57%),颈抵抗12例(17.14%),癫痫2例,头痛、发热和局灶性症状三联症12例(17.14%)。70例病例22例行腰穿脑脊液检查,16例提示感染,其中2例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均阴性。6例未提示感染征象。增强MRI+DWI+ADC序列均表现为在T2-W1和DWI上高信号,ADC序列低信号,TI-W1增强上环形强化,行增强MRI+DWI+ADC序列共43例,均表现典型,无误诊。未行DWI共27例,误诊2例,术前诊断为胶质瘤。单纯抗生素治疗14例,穿刺抽脓术3例,穿刺引流术37例,开颅全切12例,脑脓肿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4例。开颅全切组住院时间为(18.36±10.46)天,穿刺吸引术组住院时间(25.89±22.43)天,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开颅全切组GOS评分为(4.27±1.02)分,穿刺吸引术组GOS评分为(4.33±0.93)分,P>0.05,无显著性差异;单纯抗生素治疗组住院时间(18.07±11.02)天,手术治疗(22.49±25.64)天,P>0.05,无显著性差异,单纯抗生素治疗组GOS评分(4.86±0.58)分,手术治疗(4.11±1.76)分,P>0.05,无显著性差异。根据自定的典型性分组纳入标准,共计不典型组16例,典型组54例。典型组从入院至临床治疗干预(初始抗生素使用或手术)时间间隔为(0.63±1.45)天,不典型组时间间隔为(2.00±2.14)天,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典型组脑脓肿住院时间为(20.38±10.07)天,不典型组为(24.22±13.82)天,P<0.05,有显著差异。GOS预后评分典型组(4.25±1.58)分,不典型组(4.46±0.76)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脓肿位置的多样性,感染源的不确定性,症状表现的不典型性,部分脑脊液无感染征象性,影像检查的不完善性及不典型性可使脑脓肿误诊或延迟诊断。不典型性脑脓肿可使治疗干预延迟,影响住院时间,但对预后无影响,临床上一旦怀疑脑脓肿仍应及时治疗干预,手术全切较穿刺吸引术能缩短住院时间,但对预后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