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纷纷离开熟悉的自然家园(乡村)进入城市,在城市中寻求一种丰富的物质生活,与自然物的接触越来越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节奏紧张、气氛沉闷的城市生活使人们变得焦躁空虚,人们开始怀念宁静平淡的自然乡土生活,越来越渴望回归到恬静的自然生活中去,想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视觉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由和谐共处到远走疏离再到渴望回归的循环早在几千年前的《诗经》、魏晋时代就已深刻地体现出来了,并且始终出现在古代文学长河中。离开自然,又渴望回归自然,现代人似乎重复着几千年前的天人相处的循环模式,《诗经》和魏晋时代人与自然的不同相处方式能使我们在其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曾经生活在乡镇远郊,山水田园带来我们无限的乐趣,正如《诗经》中的自然一样,走近它让人倍感亲切,我们同先民一样和自然亲密无间地相处。后来离开乡野进入城市,变得焦虑、紧张,想起了曾经的宁静淡然的生活便开始寻找暂时的解脱,偶尔地利用闲暇离开城市,走进自然,现实中久居城市的人们和魏晋名士一样因为亲近自然而如释重负、倍感舒畅。然而短暂的亲近之后却要再次回到安身立命的城市恢复焦虑状态,一如魏晋名士离开自然回到尘世中继续地痛苦和无奈。为了追求物质丰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和魏晋名士一样不得不生活在城市中,因此短暂的、偶尔的走向自然成为寻求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一种精神再次振作的必要调剂。选择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透过文学作品探究西周和魏晋时人与自然相处的种种,还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把握近年来生态旅游勃兴,社会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的动因。全文共四万字左右,分三个部分讨论: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又分三部分:第一章结合国风中的大量自然诗,探讨了国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伊甸园”式的无拘无束,分析出了“伊甸园”是先民情感的全栖场所,是先民自给自足的生存空间,是原始情性的乐园,伊甸园中的自然风物与先民内心情感相对应。第二章首先分析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生存状态及心态,他们的现实选择和精神归宿,叙述了文人士大夫失去生活乐园之后的痛苦与困惑,出路与解脱。通过大量山水诗歌分析了魏晋名士失去生活乐园之后所经历的生命的漂泊,生命的安顿形式及出路,重点介绍了魏晋时代失去乐园之后的孤独者的典型——谢灵运。第三章以魏晋文学的集大成者陶渊明为例,主要叙述了晋人失去乐园后向伊甸园的回归,也就是文学创作方面向国风描写方式的回归,即诗歌内容上回归到国风般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回归到国风男女之间的原始情性的表露。本文与前人研究相比,选取的角度略有不同,以往的研究多从哲学、美学角度讨论,重点放在讨论山水诗的产生发展过程上,魏晋是重点,把《诗经》作为山水诗的萌芽来讨论,多为附属且分析较为简略。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轴,对国风和魏晋山水诗做出了独立对比分析,通过对大量诗歌分析,主要从文学角度给予例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