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字的方针,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作为新时期重要的民生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重视,一股涵盖了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农民集中居住、环境整治等内容的新型社区建设的热潮席卷中国大地,各地从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集中居住建设抓起,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生态住宅的农民住宅不断涌现,一批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新颖、设施配套齐全、环境整洁优美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又节约了耕地,而且为实现工业化赢得了发展空间,推进了新型城镇化步伐。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进入新的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将成为共识,各地推进的力度将更大。作为如此一项巨大的政府推进工程,涉及到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地方政府仅从自身利益考虑,以简单行政命令代替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农民集居点设计与村镇总体规划不衔接、土地权属界限模糊缺乏法律支撑、农民集居点增加与“旧宅退出”机制不衔接、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战略,确定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建设发展目标,完善规划布局,优化发展模式,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要素集聚,拓展服务功能,提升管理水平,稳步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