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一个为期一年的纵深个案研究,目的在于描述三个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的三种言语行为:请求、道歉、称赞答语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表现和发展的情况。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本族语者往往会接受学习者的语法错误,但不能接受语用错误。然而,在二语习得和二语研究中语用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直到近20年,才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言语行为能力是语用能力的一个方面,受到了最多的关注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本研究关注的就是受试的言语行为能力。 在这个研究中,研究者每隔四个月对三个受试进行一次语料收集,总共四次。受试首先需要用英语口头回答12个具有不同社会变量的场景,包括四个请求、四个道歉、四个称赞答语,然后用英语及中文书面回答同样的12个场景。为了避免受试记忆场景,四次测试的具体场景并不同,但具有相同的社会变量。16位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人也参加了本研究,他们的语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目标语使用的基准。由于英语本族语者的语用表现呈现稳定性,他们只参加了第一次的测试。研究者对每个受试的英语口头回答语料进行分析,以找出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的发展模式。分析完每个受试的发展模式之后,研究者把三个受试的语料与16位操英语的本族语者的语料进行对比研究,试找出三个受试的语用表现与目标语基准的区别。本研究通过篇章补全法和开放式采访法收集语料。语料转换成语用策略的组间信度达到95%。 本研究从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两方面对策略,分策略以及附策略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发现三个受试在每个策略,分策略以及附加策略上都没有显示明显的增加或减少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发展模式,而只是呈现出波动或稳定的趋势。结果还显示三个受试主要通过翻译他们自身的中文回答来实现英语回答,除了一些套话,所以负语用迁移造成了受试与本族语者的语用区别,而正语用迁移使得受试产生合适的回答。本研究中的较低语言水平者比较高语言水平者产生更少的正语用迁移和更多的负语用迁移。结果进一步显示受试所在的二语课堂并没有帮助他们的语用发展,因为在二语课堂中,只有语法知识得到强调。由于以前的研究比较了口头语篇补全法和书面语篇补全法的异同,本研究采取了这两种方法并对此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受试内在化的语法知识不因这两种方法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受试在口头语篇补全法中产生更多的语法错误而在书面语篇补全法中产生更长的话语。受试在这两种方法下表现出的语用不同都是由语法不同造成的。 本研究从语用输入、语用意识、教师指导等因素分析了为何三个受试没有明显的语言语用发展和社会语用发展,再从中英文化差异方面分析了三个受试和操英语的本族语者之间语用差异的原因。通过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学习者没有足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这部分是二语课堂决定的。语用的发展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需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