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射电天文是现代天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大型射电望远镜的不断建成,射电观测为实现人类的许多科学目标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射电望远镜海量复杂数据的高性能处理和分析是新世纪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ingantU SpEctral Radioheliograph,MUSER)是中国新一代厘米-分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在400MHz15GHz频率范围内同时以高时间、高空间和高频率分辨率对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E0100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天文联合基金(No.U1531132,U1631129,U12312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11403009,11463003,11773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射电天文是现代天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大型射电望远镜的不断建成,射电观测为实现人类的许多科学目标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射电望远镜海量复杂数据的高性能处理和分析是新世纪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ingantU SpEctral Radioheliograph,MUSER)是中国新一代厘米-分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在400MHz15GHz频率范围内同时以高时间、高空间和高频率分辨率对太阳进行射电频谱成像,所获得的海量观测数据给高性能实时以及事后数据处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针对MUSER数据处理流水线的自动化流程和数据处理性能开展研究,工作贯穿从数据预处理到成像的整个流程,旨在突破MUSER成像质量以及计算性能等关键技术,具体工作说明如下:(1)在数据预处理阶段,进一步深化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数据自动标记技术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原始观测数据的分析,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循环神经网络的方法实现了MUSER数据处理系统异常数据自动化标记,取得了较高的标记准确率,解决了前期异常标记过于依靠人工记录的问题,为数据处理流水线的成图质量提供了保障;(2)初步实现了一个完整的MUSER数据处理流水线设计。给出了MUSER UVFITS格式定义,为开展数据交换打下了基础。同时,系统地研究了相位校准、UVW计算及观测数据积分方法,有效提高了最终成像质量;(3)进一步研究了MUSER高性能成图算法,基于GPU实现了包含权重、网格化以及洁化算法。研究了适用于MUSER的混合洁化算法以及基于多尺度带通滤波的并行洁化算法,在成像质量和算法性能两方面都得到了提升;(4)实现了当前阶段系统相位误差的改正及CLEAN算法迭代次数的估计。由于当前唯一可用校准源跟踪精度不足等问题,成像得到的原始脏图中日面偏离图像中心。文章通过相位相关的方法估算了相位误差参数,并利用估计出的日面和天空背景亮度,确定了洁化算法迭代阈值,实现了对算法的改进,克服了迭代次数依赖经验的问题;(5)MUSER高性能数据处理的实现。给出了算法的GPU实现及成图性能分析,实现了将整个数据处理流水线集成到项目组为天文领域高性能数据处理设计的分布式计算框架—OpenCluster。同时,基于Python开发了MUSER数据处理命令行系统。当前实现的数据处理系统可满足实时以及事后处理需求。本文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并最终构建了一套高性能的MUSER数据处理系统,为充分发挥MUSER的性能优势,提高后续科研产出打下了基础。同时,在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SKA(Square kilometre array)建设的背景下,MUSER可作为SKA太阳观测数据处理有效的实验环境。当前针对海量数据处理的研究方法也为未来开展SKA相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在高能粒子追踪、日地空间探测、生物医学发展等研究中,携带事件信息的往往是一些照度极弱、持续时间非常短(ns、ps量级)的光信号,这些光信号仅包含有限个光子,因而单光子成像探测已经成为这些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位敏阳极的单光子成像技术,能够在一定的积分时间内重建微弱辐射目标的像,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被广泛应用于深空紫外、X射线及高能粒子的探测。国内位敏阳极研究起步较晚,在成像空间分辨率、计数率
单模光纤中基于受激散射特别是受激布里渊散射(stimulated Brillouinscattering:SBS)的群速度减慢技术以其功率阈值低、波长可调谐、群速度易控制及与现行光通信系统兼容性好等优点在可控光学延迟、光缓存、光数据精密同步等领域有潜在应用,成为了慢光研究热点。由于SBS本征带宽只有几十MHz,为了传输更高带宽的信号脉冲,人们提出了很多构建宽带SBS增益谱的方法,并且用增加泵浦光功
光镊是利用高度聚焦的激光束所形成的梯度力势阱对微小粒子进行捕获和操纵的技术。自从1986年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Ashkin发明以来,光镊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成为微观领域研究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目前,光镊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医学、胶体及精密加工等领域。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人们对光镊捕获效率、捕获范围等不断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分别用几何
空间光孤子在光计算、光开关、光存储、光互联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是当今非线性光学前沿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本论文从Kukntarev-Vinetskii带传输模型出发,推导了有偏压光折变晶中屏蔽孤子的演化方程。用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在理论上研究了光折变晶体中的稳态矢量空间光孤子及有偏压光伏光折变晶体中光束的调制不稳定性;对部分空间非相干暗光伏孤子进行了实验研究
竹芋科植物雄蕊先熟(protandry)、次级花粉展示(secondary pollen presentation)以及不可逆转的爆发性花柱运动(explosive style movement)等特点,造就了其独特的传粉机制。我们主要以少花柊叶Phrynium oliganthum为实验材料,对其花生物学特性、传粉操控实验和传粉者行为观察三个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拟在掌握该植物基本的花形态及繁
本论文重点研究光谱成像仪的关键性能参数——信噪比,主要内容包括:1、首先介绍光谱成像技术的基本理论,对光谱成像技术进行分类归纳,介绍采用较多的色散型光谱仪和干涉型光谱仪的分光技术,介绍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概况。2、介绍空间目标光谱探测国内外发展概况,并对利用光谱探测技术进行空间目标探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3、介绍大孔径静态干涉光谱仪LASIS的工作原理,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案进行空间目标探测,总结该光谱仪
性比理论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进化生物学研究较为成功的领域之一。根据局域配偶竞争理论预测,非传粉小蜂性比(雄性后代数量占总后代数量的比例)偏雌,随着在单个榕果上产卵的繁殖雌蜂数量的增加,后代性比逐渐上升;当繁殖雌蜂数量相同时,交配模式遵循部分局域配偶竞争的非传粉小蜂的性比高于遵循局域配偶竞争的非传粉小蜂。直到目前为止,关于非传粉小蜂的性比对局域配偶竞争的响应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在自然种群
2016年,《不眠之夜》登陆上海,开创开放剧场,创建新型观演关系,得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同时也挖掘出了中国沉浸式剧场的巨大市场。相较传统剧院,沉浸式的剧场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即不受外界干扰的集中式体验,使访问者能完全沉浸在内容中。我国的沉浸式戏剧发展才刚刚起步,本文将从《不眠之夜》中的环境设计出发总结沉浸式剧院的特点并探究其环境设计的要点。
太阳暗条是太阳大气中最为特殊的现象之一,它们由低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动态地悬浮在高温稀薄的日冕中。当这些等离子体在日面中心的时候,其呈现为暗的条状结构,称之为暗条;当在日面边缘的时候,它们则表现为明亮的发射物体结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日珥。这些暗条往往处在磁场极性反转线的上方。对暗条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太阳物理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之一。由于色球层和日冕中的磁场难以测量,暗条的具体结构是怎样尚未清
豆科金合欢属植物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树种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使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大渡岗,普文,景洪,大勐龙,勐仑,勐腊,曼腊的金合欢属植物羽叶金合欢(Acacia pennata (Linn.) Willd)共7个栽培居群及其对应引种地的自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其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