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黔西南石笋记录的高分辨率亚洲季风变化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l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季风是反映迅速且敏锐的物理系统,降雨和风向在各个季节存在较大的反差,同时也是联系海-气-冰三个圈层以及南北半球之间气候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西风带、低纬的越赤道气流快速响应于高低纬以及南北半球的气候突变信号。亚洲季风区域内的洞穴石笋作为重要的研究材料,可以反映季风环流的强度以及同位素组成变化,对研究环境变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贵州省西南季风交替区雾露洞3支石笋材料,基于24个高精度U/Th年龄和1886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39.2 ka BP~15.3 ka BP期间高精度的亚洲夏季风演化时间序列。雾露洞石笋记录与相距千里的亚洲季风区其他洞穴石笋记录在千年-百年尺度上良好的重现性,说明两地洞穴石笋δ180受控于共同的气候影响因子,指示石笋δ180记录可以较好的揭示千年至百年尺度上的亚洲季风气候变化。本文通过石笋氧同位素特征,结合年纹层计数方法,精确标定H3事件的持续时间为1406年,与GISP2Ca2+记录的H3事件的持续时间相接近。雾露洞δ180记录与GISP2冰芯Ca2+浓度记录对比揭示了在研究时段亚洲冬季风强度和夏季风强度呈现此强彼弱的反相位关系,表明大气环流在气候突变信号的全球传输上具有重要作用。亚洲季风记录与北极冰芯记录在千年-百年尺度上存在遥相关关系,但在千年尺度事件的表现形式上与南极冰芯记录更为一致,表明南大洋温度和水汽潜热释放的变化通过越赤道气流影响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亚洲季风和南极温度以及巴西石笋的反相关关系进一步证实南北半球气候在千年-百年尺度上响应"see-saw"模式。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旅游小城镇,对于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
影响融雪径流的因素的有很多,但由于水文过程的很多不确定性,加上野外监测手段单一,致使获得的数据不是十分理想。目前对融雪径流产生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工作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作为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产物,“城中村”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对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以及土地合理利用构成了严重阻碍,成为当前城市发展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生态输水过程中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在地表植被变化方面出现积极的响应,以塔里木河下游的建群种乔木胡杨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不同断面胡杨树干的年轮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