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政务己列入所有工业化国家政治日程。同时,跨政府组织和部门协同电子政务不仅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更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推进政务协同,提高行政效率作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重要任务。近年来,大量研究文献为此做了广泛深入探讨。论文通过对协同电子政务基本特征、影响电子政务协同要素以及协同保障机制深入研究,丰富政府信息化架构(GIA)理论体系。
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对国内外协同电子政务方法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协同电子政务开放性、复杂性和非线性等基本特征:运用电子政务理论,深入辨析影响电子政务协同“6P”要素,即权力、政策、计划、过程、人员及绩效,构建以面向业务过程绩效管理为核心的“6P”之间关系,认为电子与政务的单纯结合不能解决其协同问题,而共享信息权力、制定协同政策计划、构建过程协同、评价协同政务整体绩效等是协同电子政务前提;建立协同组织内部动力与外部压力、冲突与协商、信任与互补、激励与惩罚等方面的机制体系是协同电子政务另一重要方面。研究认为,协同电子政务不仅是电子与政务的结合,更需要渗透协同管理要素和各种协同机制以保障其持续稳定运行。在协同电子政务体系架构中,首次考虑和纳入影响电子政务协同的“6P”要素和协同保障机制,构建“协同政务+协同管理+协同机制+协同IT”的协同电子政务体系架构,在协同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30247038)《社区信息化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丰富协同电子政务理论。
无论是政务信息整合、集成、共享,还是政府服务上网,都将演绎为政府与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电子政务协同问题。推进电子政务向协同方向发展,不仅是提高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务和服务改革与创新需要,为进一步研究政府应急协同管理及政务智能(Government Intelligence,GI)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