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孟子生态审美思想的探究和整理,进而发掘其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求能够实现孟子生态审美思想的现代转化,为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提供有效的道德资源。同时,也尝试为完善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学科和促进生态审美教育的落实提供某种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生态”最初是指向生物及其环境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其内涵的阐释也逐渐丰富。不仅强调探究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同时也探求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关系和谐在内的自然界整体性生存状态。据此,笔者认为,这里的“生态”主要包括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自我生态三个层面。而生态审美作为一种审美观念研究,就应该将这三个层面纳入到审美的场阈范围内进行审美化观照,也就是说要从整体化的思维角度去审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审美关系,呈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命关联,从而将生态审美的问题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境域之中,进而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性、生态性、人文性的存在关系。儒家不仅重视人的现世生存,而且非常强调人生存的形而上价值依据,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以生命关怀为联接点,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多重关系的生态人文观。尤其是孟子性善论,“亲亲、仁民、爱物”和“养气”说,即是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自我生态密切关联起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组合成了一条整体系统的生态环链。同时,孟子又以“乐”(音:le)为其审美转换中介,并将其与“仁”、“诚”结合起来,实质上也是将这种审美的转化指向了生态,即强调在“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整体性和谐中,体验到生命的最大乐趣,从而实现人与万物合一的理想境界,亦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精神境界。总之,孟子的生态审美思想是以“仁”为其哲学基础,以“乐”为其审美转换中介,以“和”为其审美旨归。孟子通过对人生命运的体悟,对理想生存之地的期许,展示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理想生态境界。这一点对当代美育的倡导、生态美学学科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社会的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孟子的生态审美思想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所处的生态环境状况、人的认知能力水平等因素又是与当今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异,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而在吸收、借鉴孟子生态审美实现的同时,也一定要看到其时代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