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文坛中不容忽视的作家之一,在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透过他的小说文本,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以持久的写作热情时刻关注着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能够坚持以小说的方式记录着自身对于当下的思考与感受。韩少功对于文化的执着探寻与反思,是贯穿于他文学创作的内在理路,因此,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切入韩少功小说创作的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出现,知识界掀起了对于“文革”这段历史的集体性追忆与反思,这些作品大多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韩少功作为这批作家中的一员,创作之初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思想也多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是短暂的停留后,他的创作迅速发生了变化,由简单的伤痕展示和对“文革”历史的谴责,转向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探寻历史悲剧发生的深层动因,完成了从“应和者”到“思想者”的蜕变。西方文艺思潮在八十年代的空前盛行,引起了知识界对于中国文化的焦虑。韩少功在经历了八十年代初期的成熟蜕变以后,率先提出了文化“寻根”的宣言,并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文化寻根意识的作品,《爸爸爸》是其中的代表作。小说揭示出以丙崽为象征的文化沉积中畸形的病态文化原型,始终顽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但是我们无法获知他提出的“根”的具体所指,也无法明确他所认同的价值理想所谓何物,韩少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多地指向了怀疑与质问。九十年代以降,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迅速崛起,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但是在韩少功作品中,依然秉承着作为知识分子所具备的批判性格和启蒙精神。韩少功意识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面临的精神危机,与张承志、史铁生等人共同开启了精神的“圣战”;与此同时,韩少功仍然执着地对文化进行探寻和反思,并凝结成《马桥词典》和《暗示》这两部作品;在新世纪后韩少功又重新回顾“文革”,继续对政治文化进行探寻与反思,新作《日夜书》也有体现;值得注意的是韩少功也表达出对生态文化的关注。作为思想型作家的韩少功,将继续以文化作为思考的维度,并透过小说来表达作为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与精神建构。韩少功会在这条未竟的文化求索道路中越行越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