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义学研究的三部分:语音、词汇及语义中,意义一直是没有被很好研究的部分,其困难之处在于它太抽象,无影无形,不容易形成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它又太重要,成了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都很关注的话题。在语义的研究中,有些话题一直都是有争议的话题,多义词或一词多义就是这样的一个老话题。 一词多义是人类自然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来研究一词多义现象,自然他们的结论就会有差异。有语言学家把语义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 语文学阶段;(2) 传统语义学阶段;(3) 现代语言学阶段。通过研究作者认为,应该还增加一个时期,即认知语义学阶段。实际上一词多义的研究应该也可以分为这样的四个过程。最突出的最能代表这几个阶段的理论有如下五种:命名理论、历史比较语言学、语义三角理论、语义成分分析法、认知语义学。 按照莱考夫的观点,前四种语义研究理论都可称为客观主义理论,认知语义学可被称为主观主义理论。西方传统的客观主义理论研究多义现象,都遵循这样的一个传统:都试图从词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或词与逻辑概念的关系或比词更小的语言单位中找寻词的意义或词的多种意义。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影响多义形成的因素,那就是使用语言的人。在语言实际研究中,这些理论都无法对多义现象做出一个科学的解释,他们的理论一次一次被语言事实证明是站不住脚的。与传统语义研究不同的是,认知语义学正是抓住了这个突破口,从人的认知与词语意义的关系角度入手,借助认知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对词义的形成及词义的发展与扩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认知语义学认为,基于身体体验的认知方法普遍作用于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人的认知以前语言的意象图式和完型感知为基础,以范畴为基本单位,在理想认知模式下不断认识世界和人自身。语言使用也按照这种认知在进行,范畴的对应单位是词语及相应的成分。词义的发展和扩充是在基本词义的基础上,按照相似性原则,通过隐喻和转喻认知手段的映射和转换,词义从一个领域扩展到另外一个领域,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共享某些或某个特征来形成多个义项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潜力的多义现象的解释理论。很多英语、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词义个案研究表明,隐喻、转喻认知方式对多义的扩展是有解释力的。有些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多义形成的理据,作者通过研究也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