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利益为人生存于世不可缺少之利益,法律对精神利益的保护是其重要任务。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便是此种目的在立法上的反映。然而,人们对精神损害多有误解并造成实践中的混乱。为此,本文主要对精神损害的一些基本问题予以阐述,澄清精神损害的本质及含义,界定其主体范围和客体范围,以推动理论发展和服务司法实践。 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精神损害的本质及其含义。这部分通过对损害本质的理解,认为精神损害的本质为民事主体权益遭受侵害所产生的不利益事实。此种“不利益事实”为民事主体精神利益的减损或丧失,主要表现为精神痛苦。 第二部分:精神损害的主体范围。这部分是从精神损害的受害者角度界定精神损害的主体范围。本文通过比较法分析和理论研究,认为精神损害的主体范围仅限于自然人,包括无痛苦知觉能力者,第三人;死者、胎儿及法人不能成为精神损害的主体。 第三部分:精神损害的客体范围。这部分通过法的实然和应然两方面的分析,指出应突破法律规定而扩大精神损害的客体范围,以利于民事主体权益的保护。本文认为,精神损害的客体范围应包括:人格权,身份权,特定财产权和精神利益四个部分。 第四部分:我国有关精神损害立法的完善。这部分通过对大陆法系中法国法和德国法关于精神损害立法的比较和我国有关精神损害法律规定的评析,基于本文的研究和我国的现实,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被害人权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中叶,被害人学已经成为刑事法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被害人的权利如何得到更切实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
民主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以新中国建立为起点,历经"文革"的严重挫折,在改革开放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强调"发展社
持有型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故意非法持有特定法定违禁品,根据证据尚不能确认构成其他犯罪,而又符合刑法明确规定,应以刑罚处罚的行为。它具有持有对象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