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华文文坛的重要作家和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白先勇迄今为止共创作短篇小说36篇、长篇小说1部。虽然就创作数量来说并不算高产作家,但却以深邃的历史意识、真切的人文关怀、独特高超的写作技巧赢得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多个维度上的边缘人,他的创作历程与他所遭遇的边缘情境、以及边缘化带给他的心灵苦痛紧紧联系在一起。论文以此为线索,通过分析白先勇的四种边缘处境及其在四部作品中的文学化呈现,探讨边缘人身份与白先勇文学创作的微妙关系,力图还原他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按照其小说的主题分类和创作时间,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白先勇童年的边缘化情感体验和因之而产生的性格特质,及这种特质在他早期小说作品集《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呈现。白先勇童年时期因患二期肺病而被隔离,这种疾病体验使他在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产生了变化。内向敏感、感时伤事成为他突出的性格特质。在《寂寞的十七岁》中,他着意于书写那些遭遇情感失落的可怜人。这种写作倾向恰恰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情感的失落。而贯穿白先勇整个文学创作历程的悲剧基调、对心灵痛楚的书写,这两条合二为一的主线也由此确立。第二章分析白先勇文化上的边缘化状态,和这种状态在小说集《纽约客》中的体现。赴美留学的经历让白先勇不仅在地缘上被边缘化,同时也远离了文化母体,在文化上被边缘化,成为中西文化冲突碰撞中的夹缝人。《纽约客》集中展示了白先勇在文化身份认同上所遭遇的荆棘和坎坷。他塑造的一系列中西文化边缘人形象和作品中展现的中美两国不同的形象,是作者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焦虑的文本呈示,体现着白先勇内心深处飘泊之痛。作为真正的失乡者,他难以指认自己的家乡到底是哪里,只能将乡愁寄托于精神层面上的中国记忆。第三章解读白先勇的政治边缘人身份,及其对小说集《台北人》创作的影响。白先勇少年时期随父辗转赴台,边缘化的政治身份使他只能以文学的方式书写自己曾经历的历史。他着意刻画流寓台湾的大陆客们幻灭的理想和失落的抱负、流逝的青春和暗淡的荣华、逝去的爱情和沉沦的人性。在《台北人》中,时时处处都流露出这些大陆客们的大陆情结,他们注定是属于历史的人物,在回忆中的沉沦使作者将故事的时间定格在现在和过去。没有明天的台北袒露着作者作为政治边缘人的无望之痛。第四章揭示白先勇作为性取向上的边缘人,对同性恋题材长篇小说《孽子》写作的影响。作为同性恋者,性取向上的边缘性让他在东西方社会伦理道德中都成为叛逆者、另类者。《孽子》中展现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同性恋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展示同性恋这一边缘族群在现实生活中艰难的生存处境、精神层面历经的各种心灵劫难,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孽子的放逐与寻父,体现着白先勇作为同性恋者彷徨、复杂的心路历程。白先勇将同性恋群体所承受的现实磨难和心灵重负诉诸笔端,把这些难以说出口的苦痛化作文字,在文学世界里言说心灵的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