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我国,教育督导是政府一项重要的教育行政活动,也是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督导工作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1991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教育督导在法治化道路上不断推进,2012年国务院发布《教育督导条例》,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界对教育督导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教育督导是政府一项重要的教育行政活动,也是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督导工作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1991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教育督导在法治化道路上不断推进,2012年国务院发布《教育督导条例》,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界对教育督导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是研究领域一直有所局限,以教育学、管理学为主,内容限于对教育督导机构职能、教育督导队伍建设、教育督导结果运用等实践问题的研究。教育督导作为一项教育行政活动,学界对此缺乏行政法学领域的研究,对教育督导的法理基础、法律性质、分类效力、行为实施、监督救济等法律问题研究比较粗浅,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督导行政法学理论研究。明确教育督导的基本理论对研究教育督导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实用沿革的历史脉络下,我国教育督导是指实施教育督导的主体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活动。与行政指导、行政监督、行政督导、行政评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独立的内涵和外延。基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遵循,部门行政法发展的推动性要求,客观实践困境的前提性厘清需要,教育督导应当以教育善治为价值判断标准,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人利益;以平衡理念为分析指引,在制约权力的基础上保障公民的权利,丰富教育督导的理论。教育督导的法律性质是教育督导行为的核心内容。教育督导具有行政行为的基本属性,其主体是教育督导机构,对象是政府和学校,内容包括督政、督学、评估监测。在语义重构之后的权力强制性概念下,教育督导的权力强制性具有二元性,其中督政具有权力强制性,督学和评估监测兼具权力强制性和非权力强制性。教育督导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单一法律效果论不足以支撑,其法律效果应当多元分类探讨,其中对政府的督导行为、对学校的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督导行为包括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督学行为和监测行为不具备对外法律效果,对学校的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督导行为包括权力强制性督学行为和评估行为具有对外的法律效果。教育督导的分类应当遵循逻辑规则。除一般性的分类规则之外,教育督导结合自身的典型特点,以面向司法为分类目的,根据教育督导的性质以及内部行政法理论的判断,教育督导可以按照内外活动为标准,划分为内部性督导行为和外部性督导行为。教育督导行为的效力判定应当分类,内部督导行为具有公定力、不可变更力、执行力,外部教育督导行为中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效力包括公定力、不可变更力、不可争力、执行力,不具有法律效果的外部教育督导具有公定力、不可变更力。教育督导行为应当在实体原则和程序原则的指导下实施。其中实体性原则包括督导法定原则、权责统一原则、比例原则、专业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包括公开原则、公平原则、参与原则。原则对实施具有基础指引性作用,在原则的指导下,教育督导行为实施时应当明确功能一体化的认知,扭转单一功能的认知,进一步推进功能一体化的推进。基于教育公平和行政效率的考虑,从统一教育督导实施机构的地位,制定教育督导评判标准,规范强化结果运用体系三个维度构建标准统一的运行机制。从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程序、规范第三方参与机制两方面建立多元主体共治的参与模式。教育督导行为的监督救济制度从行政自制、司法审查、社会监督三个维度展开。教育督导行为的行政自制包括建立内部责任追究机制、加强行政伦理的培养。教育督导行为的司法审查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督学的司法审查以规范办学行为的督导为例,应从程序性审查和适度的实体审查进行,对评估监测的司法审查以高等教育的评估为例,应当立足于对高度专业性行政行为的司法尊重和合作治理行政行为中以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保障为目标的原则进行审查。教育督导的社会监督具有其内在逻辑必要性,应当完善社会监督立法规范、畅通监督渠道。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变化就是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甚至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一波波环保热潮。与此同时,在国家和党中央的号召之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环保措施。科研人员研发出一项项先进科学的环保技术,为环保事业和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首先阐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节能减排的深刻内涵,之后针对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也是我国第一大水果。我国柑橘栽培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亚热带地区。随着我国柑橘产量和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土壤养分的供应不足及养分之间供应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柑橘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以柑橘缺镁现象尤为严重。类似于柑橘缺硼,缺镁会导致柑橘叶片脉间失绿、叶脉木质化、膨大和开裂。柑橘园常年缺镁易造成树体营养失衡,果实产量降低。目前,有关柑橘缺镁造成的叶脉木质化机理研究较
全球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导致了土地覆盖和气候发生变化。土地覆盖和气候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区域的水文平衡状况。闽江流域是中国福建省最大的流域。该流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临严重的洪水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评估气候要素变化和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及各因素的相对贡献,对于减缓流域水土流失、提高流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使用水文模型评估闽江流域在历史和未来两个时期土地覆盖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属无患子科常绿热带亚热带木本果树,其胚胎发育状况与果实的大小和风味密切相关。龙眼胚胎发育的研究依赖于龙眼胚性系统的建立,体细胞胚胎和合子胚胎是目前最常见到的胚胎系统。自然状态下龙眼合子胚多为杂合基因型,遗传背景解析困难,且合子胚形成依赖树体发育,周期长,外部包被果肉,难以获得持续的材料且不易观察,极大限制了胚胎发育的研究。体细胞胚胎建成过程与合
协同进化过程中,病毒与昆虫建立了从致病性到互利共生等多种互作关系,这对双方的个体生命周期以及种群动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病毒被发现,丰富了病毒遗传多样性,扩展人们对未知病毒认知的边界,为解析病毒的功能及其与宿主的互作关系奠定基础。昆虫可作为病毒的宿主库,迁飞昆虫又具有极强的远距离迁飞能力和广泛分布的特征,这为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提供了便利。小地老虎(Agrotis i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属于真双子叶植物(Eudicots)菊分支(Asterid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萜类化合物是茶叶中香气的重要组分,是决定茶叶品质与风味的主要成分之一。萜类合成酶(Terpenoid synthase,TPS)是萜类物质合成的关键酶,萜类合成酶基因经常在基因组里发生串联复制,不容易被注释到。本论文首
文章通过分析“阴旦”“阳旦”的方证和涵义,提出“阳旦证是表证即将传入三阳经前的特殊证候,阴旦证是表证即将传入三阴经前的特殊证候”,进一步阐明了伤寒六经的传变规律:阳旦证传入三阳经,阴旦证传入三阴经。通过综合《素问·热论》三阴三阳经络辨证体系和《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重新解构《伤寒论》,形成新的“二旦六经辨证”体系。
水稻稻瘟病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无性世代引起,是水稻(Oryza sativa L.)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对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均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虽然已经鉴定出70多个水稻抗稻瘟病防御调控因子,但对水稻稻瘟病菌抗性的机制,如转录重编程、免疫信号通路和网络,仍然知之甚少。为了挖掘水稻抗稻瘟病防御调控因子并解析其分子机制,本论文进行了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转录组分析,揭示了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作为目前植物RNA病毒最大且危害最严重的马铃薯Y病毒属经典成员,寄主范围极其广泛,能侵染以芸薹属植物为主的至少156属将近320种双子叶植物,所引起的病毒病害严重影响蔬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研究Tu MV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挖掘与Tu MV侵染有关的关键寄主因子及潜在的抗病基因,能够加深对病毒-植物互作机
本论文以宁夏生态移民工程中互嵌式移民社区建设为线索,结合我区农村土地“三权”退出机制的推行以及《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宁夏“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落实工作,探讨了宁夏在互嵌式移民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将互嵌式社区理论与乡村生态移民研究相结合是本论文研究的一个特点。与传统集中安置移民的方式相比,宁夏的互嵌式移民社区具有生产成本低、建设成本低、服务成本低、移民增收快、土地利用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