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卒中20%发生在后循环,前后循环梗死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不尽相同,目前,有关血管病变在前循环梗死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的认可,而在后循环中的作用亦逐渐被认识,本研究首先确定血管病变在后循环梗死中的作用,继而探讨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对于后循环相关血管病变的预测作用。【目的】1、探讨血管病变与后循环梗死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2、探讨后循环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3、探讨后循环梗死影像学部位在血管病变预测中的作用;4、探讨后循环梗死临床特征(包括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在血管病变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靖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7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结果分为有无新发梗死存在,梗死部位分为近段、中段和远段梗死,梗死严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判定其血管病变情况,并记录其性别、年龄、生化指标及相关病史、临床表现等。(1)比较不同程度血管狭窄在有无脑梗死组间的分布差异,进一步分析血管重度狭窄-闭塞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危险因素;(2)分析后循环梗死病灶分布模式及与血管重度狭窄-闭塞间的相关性;(3)分析后循环梗死临床特征与血管重度狭窄-闭塞间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在有无脑梗死组间存在显著的分布差异(Χ2=7.881,P=0.019),脑梗死组具有更高的重度狭窄-闭塞发生率(63%vs41%,P<0.05);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重度狭窄-闭塞为后循环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OR=2.293,95%CI=1.180-4.455,P=0.014),以上数值虽然经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纤维蛋白原等相关因素校正后,仍为其独立的危险因素(OR=2.947,95%CI=1.407-6.174,P=0.004);对于重度血管狭窄-闭塞的发生,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和尿酸为其重要危险因素,OR(95%CI,P值)分别为3.574(1.774-7.204,0.000)和1.004(1.001-1.007,0.010);2、重度血管狭窄-闭塞在不同梗死部位的后循环梗死中发生率不同,近段组发生率显著升高(82%vs51%or59%,P=0.006or0.039),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中段组为参照,远段组和近段组OR(95%CI,P值)分别为1.357(0.592-3.110,0.470)和4.423(1.455-13.448,0.009);由于重度血管狭窄-闭塞发生在椎动脉呈优势性选择,对于椎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与近段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密切相关,其R和P值为0.343和0.000;对于后循环梗死是否发生在近段的回归分析显示,以椎动脉无重度狭窄-闭塞为参照,重度狭窄和闭塞组的OR(95%CI,P值)分别为3.167(1.023-9.802,0.046)和15.437(4.567-52.180,0.000);3、重度血管狭窄-闭塞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后循环梗死中发生率不同,表现为轻症患者相对较低而重症患者较高,与NIHSS评分小于4分组相比,大于8分组显著升高(73%vs47%,P=0.023);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小于4分组为参照,4到7分组和大于8分组OR(95%CI,P值)分别为2.228(0.952-5.215,0.065)和3.162(1.155-8.656,0.025);对于重度血管狭窄-闭塞与具体临床症状间的回归分析显示,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1、后循环梗死的发生与其相关血管重度狭窄-闭塞的存在密切相关;2、近段梗死易于合并存在后循环的重度狭窄-闭塞,尤其是椎动脉;3、临床症状较重的后循环梗死更易于合并存在重度血管狭窄-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