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1966年间,诞生了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这一类作品在后来的文学史上被称之为“红色经典”。它是中国当代文艺生产的一项独特资源,曾丰富了几代人的精神生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批“红色经典”几乎多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屏幕,开启了“红色经典”的改编之风。到了上个世纪末,随着电视剧的兴盛与强势,这批“红色经典”又开始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至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形成风潮,大量的“红色经典”文本被改编成电视剧,可谓当代中国文学与影视领域的盛事。也成为世纪之交文学与影视领域引人关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红色经典改编剧热潮的形成,有其时代与社会文化的先在基础,包含十分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文化内涵:其中,有国家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倡导;有观众的怀旧情感和代偿心理;此外,还因为“红色经典”文本为电视剧的改编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与空间。毫无疑问,“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是对原著的再叙述。这种再叙述,既是对原著内容的再叙述,亦是对原著形式的再叙述。这种再叙述,既包含了创作者创作观念与观照意识的发展,亦显示了创作者创作策略与手段的实施与变化。“红色经典”从小说到电视剧,虽然叙述的事件大体相同,但电视剧对原著内容层面进行了一定的取舍、整改。相对于原著的单线索叙事,改编后的电视剧大多增加至两条叙事线索。双线叙事,丰富了故事情节,扩大了电视剧的信息量。红色经典改编剧对原著内容层面的再叙述,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力求摆脱刻板化、模式化,追求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动态化。“红色经典”原著的表现形式是文字,而改编后的电视剧其表现形式是视听语言。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恰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红色经典改编剧对原著形式层面的再叙述,一方面表现在红色经典文本的视觉化,另一方面表现在红色经典文本的听觉化。当然,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更显示了其必然的价值追求。其价值显现既表现出一种价值的历史传承性,亦表现为一种价值的当代重构性。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的价值显现一是强化记忆,教化民众;二是重塑历史,演绎现在;三是对类型剧作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