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作家的作品,作者用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简单质朴的文字描述惊天动地的戏剧化情节。小说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原作的两个汉译本:大陆地区李继宏先生翻译的简体版本《追风筝的人》和台湾李静宜女士翻译的繁体版本《追风筝的孩子》,它们分别在2006年大陆和台湾地区文学类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深受国内广大读者喜爱。鉴于原文特别的写作方法以及文中所包含浓厚的阿富汗文化风情被译本的目标语读者顺利接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什么样的翻译规范值得探究。以色列著名学者迪恩·图里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翻译规范理论,着重研究目的语文化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以及翻译产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后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广阔和客观的视角,为描述型翻译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试图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作为框架,深入分析翻译规范在《追风筝的人》两汉译本翻译过程中的运作,以及图里的翻译规范是如何在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中体现和影响的。根据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分类,本文分别从初步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了两译者翻译《追风筝的人》的全过程。通过分析,发现不同的翻译规范支配着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各个阶段做出的选择。从一开始对作品的选择,到决定采取的宏观翻译政策,再到微观层面具体使用的翻译策略等等,两译者都受到翻译规范的影响和制约。翻译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不断平衡源语文化以及译入语文化对其的影响,达到翻译的目的。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来研究《追风筝的人》两汉译本,既能从描述性的角度够为原作的汉译本研究进行补充,又能够对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