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 2 型糖尿病患者(DM 组)及正常对照组(NC组)血清对氧磷酶活性(PON1 活性)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各组 IV 型胶原(CIV)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血压(BP),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及餐后 2 小时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 A(apoA)、载脂蛋白 B(apo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等一系列指标。依据 UAER 将 DM 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对各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从而发现各组间的差异,并从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中了解它们各自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 DN 发生、发展及损害程度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以期对 DN 的防治和监控提供新的依据。 方法: 采用成组对照研究,选取我院内分泌科 2003 年 1 月至 2003 年 9月住院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71 例,其中男 38 例,女 33 例,平均年龄(58.6±11.1)岁,均符合 1999 年 WHO 诊断标准,且除外糖尿病酮症,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非糖尿病性肾脏疾患,肝脏疾病,心力衰竭及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肺间质纤维化,结缔组织疾病及恶性肿瘤。根据 24 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 DM 患者分为三组:A 组(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20ug/min ,29 例;B 组(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20-200ug/min,28 例;C 组(大量白蛋白尿组):UAER>200ug/min,14 例;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 18 例(男 10 例,女 8 例);平均年龄(56.39±5.59)岁,无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疾病,无糖尿病家族史,空腹及餐后血糖正常,其年龄、性别与糖尿病组相匹配。检测标本为晨起空腹静脉血,取 1<WP=4>血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PON1 活性,用 ELISA 法测定 CIV 水平,同时测血糖、血脂、HbA1c、 BUN、Cr 等。采血前一日晨 7 时开始留取 24 小时尿液,测尿白蛋白,计算 UAER。所有患者均测 BP、BMI。比较 PON1 活性,和 CIV 组间差异情况,分析之间相关性及与 UAER、BUN、CR、HbA1c、TC、TG、HDL、LDL 等之间的相关性,并分别以 PON1 活性、CIV 为因变量,以病程、年龄、BMI、SBP、DBP、FBG、PBG、HbA1c 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DN 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 数据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和 q 检验,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P <0.05 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均采用 SAS 统计软件包处理,图表经 EXCEL 电子表格处理。 结果: 1、DM 患者血清 PON1 活性(96.22±28.39KU/L)较正常对照组(119.61±36.11KU/L)显著降低(P<0.001),CIV 水平显著升高(P<0.001)。并发 DN 组 PON1 活性降低更显著(84.97±21.69KU/L),CIV 水平则显著升高(均有 P<0.05)。按 UAER 进行分组研究显示: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 PON1 活性较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01),CIV 水平则明显升高,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01);微量白蛋白尿组 PON1活性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及对照组也有明显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01),CIV水平则明显升高(P<0.001)。在血脂各指标中,C 组的 TC、LDL、apoB 较 B 组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2、相关性分析显示:PON1 活性与 UAER、BUN、CR 呈显著负相关(r=-0.5434,P<0.001;r=-0.4009, P<0.01;r=-0.4094, P<0.01)。CIV 水平与 UAER、 BUN、CR 呈显著正相关(r=0.8461,P<0.001;r=0.4765,P<0.001;r=0.5056,P<0.001)。DM 患者血清 PON1 活性与CIV 水 平 二 者 间 相 关 性 分 析 显 示 : 二 者 呈 显 著 负 相 关(r=-0.7054,t=-6.5258,P<0.001)。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DM 患者血清PON1 活性与 SBP、病程显著负相关(P<0.05),二者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 2<WP=5>-0.239、 -0.289;CIV 水平与 SBP、病程显著正相关(P<0.001),二者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 0.388、 0.451。4、为探讨 DM 患者发生 DN 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显示:DN 的危险因素为年龄(b=0.5338,P<0.05)、体重指数(b=0.5716,P<0.05)、PON1 活性(b=1.1854,P<0.01),比较 b 值可知对 DN的相对贡献大小依次为 PON1 活性>MI>炅洹? 结论: 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和与脂类代谢密切相关的酶PON1 活性的异常。PON1 活性随着 DN 的严重程度增加而明显降低,并与反映肾损害程度的 IV 型胶原水平升高密切相关,所以可认为 PON1 活性与 DN 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 PON1 活性可作为临床监控 DN 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还可为早期防治 DN 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提高 PON1 活性,抑制 OX-LDL的生成,达到防止及延缓肾小球硬化的目的,对干预 DN 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