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各种临床因素对于进行靶向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明确可能影响胃肠间质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总结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断治疗的要点。方法:回顾整理2005年4月至2013年3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的107例GIST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并随访患者术后肿瘤进展情况,评价预后采用无进展生存率。对规范化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进行单因素分析,结合既往临床经验,选择有效指标,分析影响肿瘤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对相关多因素采用COX模型回归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检验分析,以差异P值小于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研究患者共107人,3例因病检结果缺失,未纳入统计,共纳入104例。根据改良NIH复发风险评价,低危患者4例,中危患者40例,高危患者70例。对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原发部位、是否破裂、是否即时R0切除以及是否规范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分别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是否行规范伊马替尼治疗肿瘤与GIST预后密切相关(P<0.001),是否原发切除(P=0.01)、原发部位(P=0.01)、肿瘤大小(P=0.04)、核分裂数(P=0.04)均为影响胃肠间质瘤的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中肿瘤是否破裂对于预后影响不明确,统计学结果无明显差异(P=0.50)。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是否进行了标准化的伊马替尼治疗与胃肠间质瘤整体预后相关,存在明确的统计学差异(P<0.001),选择标准伊马替尼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预后(RR=8.04)。肿瘤大小、核分裂数、是否即时行R0切除、肿瘤是否破裂均能影响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肿瘤生长部位不同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未体现出明显差异(P=0.17),提示可能由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广泛应用,肿瘤原发部位对于需进行靶向治疗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前减弱。结论:在靶向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后,对于胃肠间质瘤预后的影响,是否规范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是明确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是否破裂以及肿瘤是否原发R0切除。由于伊马替尼的广泛应用导致患者整体预后出现变化,早期认为可能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如肿瘤原发部位,可能不能准确反应预后情况。对于需要靶向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规范治疗可带来明显的预后提升,初诊是否R0切除对于预后同样密切相关,故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早期及时的标准手术切除以及术后规范的伊马替尼治疗均可以延长胃肠间质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是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当积极达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