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表达是日常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分,帮助人们传达对人或事物的感觉和态度。愤怒是基本情绪之一,因此这篇论文将中国英语学习者“愤怒”情绪的表达作为研究对象,将前期研究中有关英汉两种语言中“愤怒”情绪表达的语言和概念隐喻差异作为预设,采用俄国学者Pavlenko的研究范式,基于语言迁移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从语言和认知层面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愤怒表达中是否存在语言迁移现象?(2)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愤怒表达中是否存在概念迁移现象?(3)故事发生的不同场景是否会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愤怒表达?实验的被试为40名来自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同学,他们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有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此外还有四位来自美国的本族语者也参与了实验。实验所选取的材料有两组图片:一组来自英文绘本《菲菲生气了》,另外一组来自汉语绘本《三毛流浪记》。实验将被试根据绘本故事发生的场景分为两组,每组20人,采用产出性写作,言语流畅性任务和问卷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以上三个问题。数据分析时以产出性写作中出现的表达愤怒情绪的英文句子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言语流畅性任务和问卷的结果作为辅助,分析了被试在写作当中所使用的句式以及概念隐喻,进而判断英语学习者在表达愤怒情绪时有没有发生语言迁移和概念迁移,以及在不同的故事场景下,被试的写作中所使用的句式和概念隐喻有没有受到情境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语言层面,被试在产出性写作中,有语言迁移发生的倾向,有30%的被试在英文写作中使用了汉语经常使用的兼语式“make+Exp+v-ed”,“N1+V1+N2+V2”来表达愤怒情绪,但这一结果仍需要更多的被试来加以证明。在认知层面,作者列出了被试写出的表达愤怒情绪的句子,并邀请了4位本族语者,其中两位先以完成问卷的方式来判断他们是否能理解这些句子,其次判断这些句子是否为地道的英文表达,但结果并不明显,本族语者所呈现的结果多是对措辞和时态的修改,因此作者对之后的两位本族语者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让她们对这些句子进行判断,判断结果显示,所列出的58句中国英语学习者写出的表达愤怒情绪的句子中,有53%的句子不是地道的表达愤怒情绪的英文句子,这些句子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意义,第二种是表达其他意义,第三种是可以理解,但本族语者不会说出这样的句子。这个结果显示,在认知层面,被试有明显的概念迁移现象,将汉语中的愤怒概念迁移到了英文的写作当中。对第三个问题的分析发现,汉语场景下的被试更多地使用兼语式结构表达愤怒情绪,而英文场景下的被试更多地使用词汇使役表达愤怒情绪,这说明在语言层面,不同的情境会影响学习者的愤怒表达,汉语场景下所使用的语言更偏向汉语的典型表达,而英文场景下所使用的语言更偏向英语的典型表达;其次在认知层面,在汉语场景下的被试在表达愤怒情绪时所使用的概念隐喻是中英文共有的,而在英文场景下的被试所使用的概念隐喻既有汉英两种语言所共有的,也包括英语独有的概念隐喻表达,因此,英文场景对于被试的影响更大,不同的场景对于英语学习者的愤怒表达会产生影响。通过这篇论文,可以更加明确英语学习者在用英文表达愤怒情绪时所使用的句式和概念隐喻,也证明了语言学习会改变认知状况,这也对学习者之后的学习提供参考,使学习者的愤怒表达更加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