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CD的病理生理过程当中,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蛋白C(protein C)途径对肠道凝血机制和炎症发挥重要调节功能。研究认为CD患者肠粘膜具有微血管闭塞的病理表现,可能存在微血管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机制,CD患者胃肠道病变中具有微血管受累的特征,同时研究发现CD患者具有高凝状态改变,易并发血栓栓塞风险。由于炎症对凝血系统的影响,使凝血系统平衡机制受到干扰,血液的凝固系统被激活,导致CD患者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相关疾病。研究表明,CD患者中具有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增高的现象,Hcy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的抗凝血机制,包括抑制内皮细胞表面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和活性,激活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影响凝血纤溶的动态平衡,是C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与蛋白C(protein C,PC)和游离蛋白S(free protein S)是抗凝途径之一的蛋白C途径的重要组成。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CD患者中血浆Hcy、sTM与PC和fPS水平,并进行临床关联分析,探讨CD患者中Hcy和蛋白C途径的改变特点,为临床防治CD患者血栓前状态提供实验依据。目的:研究CD患者血浆中Hcy、sTM、PC、fPS水平变化,并进行关联分析,进一步探讨CD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到2016年5月我院74例CD患者临床资料,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ELISA方法检测CD患者血浆中Hcy、sTM、PC及fPS水平,将检验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及临床关联分析。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排除肝硬化、妊娠、既往血栓史、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癌症及近三月服用避孕药、抗凝药、皮质激素者。两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CD患者血浆中Hcy、sTM、PC和fP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与对照组比较,CD患者血浆中Hcy水平明显增高,(5.84±3.35ng/ml vs16.27±12.49ng/ml),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对照组比较,CD患者血浆中sTM水平明显增高,(11.48±6.01ng/ml vs25.88±17.44ng/ml),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比较,CD患者血浆中PC水平增高,(8.23±2.48ng/mlvs 8.14±2.85ng/ml),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与对照组比较,CD患者血浆中fPS水平明显增高,(1.67±0.39ng/ml vs3.69±1.51ng/ml),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按照蒙特利尔分型将CD患者按照年龄、不同的病变累及部位、不同的疾病行为等临床特征对74例患者进行分成两组比较,结果显示PC水平在CD患者非狭窄非穿透型组为9.55±2.76ng/ml,狭窄型组为7.20±2.83ng/m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3.将CD患者的Hcy、sTM、PC、fPS水平进行关联分析,显示sTM与PC水平呈正相关(r=0.401,P<0.05),有统计学意义。Hcy与sTM水平、Hcy与PC、Hcy与fPS水平有相关趋势(r=0.165,P=0.16;r=0.051,P=0.668;r=0.061,P=0.78),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患者中Hcy、sTM、fP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C略高于对照组。关联分析提示Hcy与PC、Hcy与sTM、Hcy与PC、Hcy与fPS有一定相关,提示CD患者中存在促进血栓形成的因素增加,PC抗凝途径成份改变,抗血栓形成因素下降,有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