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纪录片对民俗仪式化传播的建构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传播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新时代转型期,人类面临经济结构及意识形态的急剧变化,寻求文化认同及身份归属显得尤为重要。民俗纪录片的艺术化表现手法对民俗事象的强化效果,某种程度上可满足观众对社会认同及情感共鸣的心理诉求。随着民俗纪录片多元化创作风格与传播形式的发展,简单、机械的镜头记录已无法满足观众的感官追求与文化需知。只有通过新颖的题材挖掘、艺术化的影视语言渲染、民俗仪式下的文化底蕴呈现,才能生产出优秀作品,激发观众社会认同感,达到仪式化传播效果。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结合民俗纪录片的相关影像及文献资料,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梳理,指出其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民俗纪录片的概念及特征、历史及现状、传播仪式观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并阐述了传播仪式观视阈下民俗纪录片创作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基点,以纪录片《中国新年》《寻找失落的女儿节》及个人作品《西和乞巧》为样本,分析民俗纪录片的创作对民俗内容仪式化传播的建构与强化过程,主要包括表征建构、要素建构、认同建构,并阐述了传播仪式观视阈下个人作品《西和乞巧》创作的合理性。第四部分在分析前文的基础上,从传播仪式观视角出发,对《西和乞巧》的创作与思考进行深入探讨,包括该作品的表征、要素及认同建构,并对其创作过程、内容本真性及形式规范性作出反思。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该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问题与结论,同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相关理论为根基,以样本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分析民俗纪录片的艺术化表达对民俗事象仪式化传播的强化与建构问题。此为对传播学经验主义学者研究该类纪录片欠缺之处的有力补充,同时加强了传播仪式观相关理论的新时代活力,以期为民俗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带来新启发。
其他文献
都市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类型多样、功能多元。世界各国都市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均表现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高科技化和产业化的特征
经过一段时间,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小有成就,但与所定目标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大部分中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的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我对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情感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动力之一德国的教育学家说:&#39;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呼唤、鼓励学生,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醉的人;
为了分析和利用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集料分形特征,基于分形几何的基本理论,推导出了集料的质量分布分形几何模型,并以SMA-16混合料为例,探讨了集料分维值(D)的最小计算粒径;结合SM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