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当前扶贫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而14片集中连片特困区域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程度深,内生自我发展能力弱,外在信息化推动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为了实现14片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真正脱贫不返贫,加快建设提高14片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进而推动特困区经济社会发展才是破题之法。然而,由于数据缺失、调查困难等重重障碍,学术界、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对14片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研究都存在研究对象单一、涉及年份少等问题,导致研究成果参考价值不高、意义不大。如何宏观地对14片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近年来自我发展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进行整体把握?如何利用自我发展能力和信息化内外合力的有机耦合高效推动14片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经济增长?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正是切入这个空白领域,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困地区的独特性,构建特困区自我发展能力、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采用topsis改进的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DEA数据包络法等计量方法对14片集中连片特困区域2012—2015年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及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期能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贡献绵薄之力。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第四点结论:第一,自我发展能力、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自我发展能力作为经济增加的内生动力,信息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外部推动力,内外力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为综合发展能力,从而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第二,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在2012—2015年总体呈现上升的势头,东南部和中部特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最强,北部稍弱而西部最差,大部分特困区自我发展能力内部结构差距逐年缩小,稳定性保持良好。第三,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区域信息化水平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大部分片区分别在不同年份实现了飞跃式的突破,而东南部和北部特困区信息化水平明显优于西部和西南部特困区。第四,大部分片区自我发展能力和信息化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产出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计算得出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malquist指数也比较高,证明当前14片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信息化对经济增长作用效果明显。综上所述,本文提出通过消除自我发展能力“短板”、分阶段推进区域脱贫、加强信息化建设三点政策建议,以期提高14片特困区自我发展能力、信息化水平,从而对各片区经济增长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