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胃肠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tra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在置管持续负压吸引基础上联合红外线照射对胃肠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胃肠术后切口感染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纳入研究的胃肠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4组,每组15例。常规处理组:按切口感染处理原则常规处理;置管负压吸引组:给予常规处理后置管持续负压吸引;红外线照射组:常规处理后采取红外线照射;置管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组:采取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切口感染。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对比分析四组之间患者感染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二期切口缝合后拆线时间或肉芽组织完全填充时间)、切口疼痛度(根据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C反应蛋白值(CRP)、中性粒细胞阳性例数(N>75%)、换药次数(常规2天换1次、外敷料渗湿及时更换)。结果:(1)处理前四组患者一般情况:四组患者在处理前的性别、年龄、BMI指数、ASA评分、白蛋白值、切口感染长度、切口感染的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经治疗后患者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在四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组间分析比较发现: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感染切口疼痛度:四组患者在处理前切口疼痛度评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在经处理后的第1天、3天、7天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组间分析比较发现: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组比其它三组可以更好缓解切口疼痛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反应蛋白值:四组患者在处理前C反应蛋白值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在经处理后的第1天、3天、7天差异性显著(P<0.05);组间分析比较发现: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组C反应蛋白值明显低于其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性粒细胞阳性例数(N>75%):四组患者之间中性粒细胞阳性例数在处理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处理后的1天、3天、7天四组存在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分析显示: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组中性粒细胞阳性例数少于常规处理组及红外线照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处理后的第1天、7天和置管吸引组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6)换药次数: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的换药次数四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组间分析比较发现:经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后的感染切口可以明显减少换药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肠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比常规处理后的红外线照射、置管吸引及常规处理组可明显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切口愈合、缓解切口疼痛感、降低炎性指标、并减少换药次数,两者联合使用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在甲状腺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采取CT联合高频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7年5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甲状腺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选取90例为研究对象,经手术病
目的:通过MRI在中央型肺癌的成像应用与CT对照研究,评价MRI的优势价值。方法:对照分析23例均经病理证实中央型肺癌的MRI与CT表现。结果:MRI在区分肿瘤与实变肺不张组织及肿瘤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现代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和工业集中区域,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京津冀三地的比较优势明显,互补性强,协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京
航空装备的服务保障是军品生产工作的继续,其保障模式对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航空装备的服务保障对军品生产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通过对航空装备服务
采用含毒介质法,就新型杀菌剂IAA-多菌灵对香蕉枯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和番木瓜枯萎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等3种病原菌的
分析了核电站主管道窄间隙焊接过程中的钨极位置对焊缝成型质量的影响,并针对此问题在已有的设备上研制了一套钨极自动对中系统,图像处理算法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在已有的焊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