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在置管持续负压吸引基础上联合红外线照射对胃肠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胃肠术后切口感染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纳入研究的胃肠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4组,每组15例。常规处理组:按切口感染处理原则常规处理;置管负压吸引组:给予常规处理后置管持续负压吸引;红外线照射组:常规处理后采取红外线照射;置管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组:采取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切口感染。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对比分析四组之间患者感染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二期切口缝合后拆线时间或肉芽组织完全填充时间)、切口疼痛度(根据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C反应蛋白值(CRP)、中性粒细胞阳性例数(N>75%)、换药次数(常规2天换1次、外敷料渗湿及时更换)。结果:(1)处理前四组患者一般情况:四组患者在处理前的性别、年龄、BMI指数、ASA评分、白蛋白值、切口感染长度、切口感染的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经治疗后患者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在四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组间分析比较发现: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感染切口疼痛度:四组患者在处理前切口疼痛度评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在经处理后的第1天、3天、7天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组间分析比较发现: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组比其它三组可以更好缓解切口疼痛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反应蛋白值:四组患者在处理前C反应蛋白值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在经处理后的第1天、3天、7天差异性显著(P<0.05);组间分析比较发现: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组C反应蛋白值明显低于其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性粒细胞阳性例数(N>75%):四组患者之间中性粒细胞阳性例数在处理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处理后的1天、3天、7天四组存在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分析显示: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组中性粒细胞阳性例数少于常规处理组及红外线照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处理后的第1天、7天和置管吸引组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6)换药次数: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的换药次数四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组间分析比较发现:经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后的感染切口可以明显减少换药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肠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置管持续负压吸引联合红外线照射比常规处理后的红外线照射、置管吸引及常规处理组可明显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切口愈合、缓解切口疼痛感、降低炎性指标、并减少换药次数,两者联合使用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