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误读是指人们在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往往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体系的影响,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切割,进而解读,从而产生的难以避免的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读。译者在解读根植于另一种文化的文学作品时,由于种种原因,也常常对原文进行选择、切割甚至改编,从而使得理解和翻译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误读现象。诠释哲学作为文本理解和诠释的一种哲学,在西方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它是从西方文化传统中对神喻、法律条文、圣经典籍和古代文献的解释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传统的阐释学代表如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学说,追求文本的唯一正确的原意,信奉原作者对其作品有着最权威的解释权。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现代阐释学代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一反传统阐释学的理论,冲破了科学主义的桎梏,寻回了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主义的桎梏。因为任何的翻译都离不开理解与解释原文,所以阐释学与翻译有着天然的联系,把阐释学应用于理解和翻译实践必定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迦达默尔现代哲学阐释学中的三个阐释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理论基础,从译者和译入语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角度,以奥巴马演说词汉语翻译为个案,对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进行研究,对造成误读的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期望对有关研究有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