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十年代以来,汉语小说中的时间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问题。原先人们所认识的时间的线性规律和稳定本质首先被抛弃了,然后作家们纷纷对“历史”发生了兴趣,通过对过去时间的重新描绘,个人和民族国家的历史,都褪去了原来抹在时间上的真实色彩。从马原开始的先锋小说,是对时间进行思索,并在文学的层面上颠覆时间真理的实验阶段。在这个阶段,时间是叙事的一个武器,其本身又是故事构成的一个部分,时间令叙事扑朔迷离。怀疑历史是这一阶段小说的意识特点,其目的是思索现在,面向未来。进入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语境,时间在作品中表现为零碎化和空间化,这一阶段小说的意识特点转而成为对存在的怀疑,这个怀疑连带否决了生命本身的意义,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新写实小说中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他们写现在是为了说明:无味的现实表征了人生的一种命定。大众文化的时间空间化是一个虚假的时间神话,假借一段过去的时光,人们也许可以获得消费的快感,然而生活的意义却荡然无存了。九十年代以来文学中的这些破碎、延宕的时间模式使叙事显示了同以往小说迥然不同的价值。时间在人的意识里的存在方式同之前的线性时间观或者循环论的观念有了根本的不同,而作家们征用了这些解构时间的策略,占领了时间的意义空白处,作足了文章。这种以时间为结构和隐喻的小说在隐约之间表明了作者对历史和人,对当下社会,对民族国家命运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时间价值是它的使用价值,消费时代里人们对时间的深刻要求就在于:自由支配,为时间恢复其使用价值。九十年代叙事的意义在于对生命的时间意识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