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海经》一书自汉代流传至今,内容可推至尧舜殷商时期,书中上古资料保存丰富,是中国神话的重要记录,也是神话意象的主要来源。《山海经》展现给世人的,是一个超越传统认知的、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其中的山精、神怪、异人,都是无法用普世的价值观所揣度和评判的。几个世纪以来,这些异境、异人、异闻、异物,极大地扩充了文人士子的认知视界;其拙朴的写作手法、开创性的叙事视角,也无一不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海外异人”形象作为《山海经》中的重要意象,正史中可见,小说中更是寻常,他们以各式各样的名字出现,互相关联又似乎有所不同。本文以袁珂先生提出的“异人”形象为切入点,探寻“海外异人”形象的文学内涵和流变过程。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三部分。第一章“海外异人”形象的基本认识。“异人”形象,是《山海经》中比较神秘奇诡的一类神话意象。这类意象或形貌异样,或拥有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神奇本领,或居住之地出产神兽仙草,或风俗迥异于世人,但共同的特点就是所在之处遥远难寻。而其所居之处的杳渺,是由于原始先民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认识观造成的。第二章“海外异人”形象的形成原因。原始先民在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萌发的对自由的向往和突破形体束缚的渴望,是“异人”形象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原始先民幻想将人类的生理缺陷与动物的优势相结合,并在长期劳作中,对自然界客观事物有了独立的感知和理解。他们探索着人类从何而来,也在对死亡的恐惧中梦想着永生。并由于“自我中心主义”的视角,将“异人”作为他族刻画得更为荒诞离奇。第三章“海外异人”形象在先唐文学中的流变。第一阶段是先秦,《楚辞》中撷取异人形象多为表现诗人游历之艰险和营造浪漫的仙话氛围,但为了诗歌主题的更好表现,所用意象都是片段式的、不连续的;《庄子》承袭《山海经》的神话色彩,运用异人形象形成了独特的“庄子寓言”。第二阶段是汉代,这个时代神仙思潮兴起,《淮南子》、《神异经》、《十洲记》都具有明显的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和仙话色彩。《淮南子》收录大量异人形象,表述有差别但意思基本一致;《神异经》中加入了故事情节和道德教益,迎合了当时大众需求,增添了时代特征;《十洲记》文辞夸饰,笔墨浓艳,文学性有所提升。第三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志怪类小说趋于成熟。《博物志》将“异人”单录一章,于客观实录中融入小说情节,夸张而具有趣味,增强了异人的可读性;《玄中记》给异人形象铺设情节,增加了意象的饱满度。